大灣區澳門新定位多元文化交流基地
文化保育多有缺失當局反思問題原因
閱讀量: 5,346
出版: 2019-03-13 00:51
更新: 2019-03-13 00:5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規劃綱要對本澳的定位增加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並將「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任務交給澳門,中央此舉相信是考慮到澳門的獨有歷史地位,意味著澳門將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任務。不過澳門在文化保護方面卻經歷了不少磕磕絆絆,一直被社會批評為力所未逮,保遺工作亦經歷了不少磕磕絆絆。曾經在很短時間內接連幾個世界文化遺產點發生意外遭不同程度的損毀,對此政府責無旁貸,而最近觀音堂的違規建築事件,更加突顯出文化局在這件事處理上亳無威信可言,觀音堂任意妄為的程度令人咋舌,文化局的保護文物建築的能力飽受質疑。多年來不論是對文物的法律保護、天災意外的避免,以及是監督文物單位的運作,文化部門的表現也有緒多缺失,如此的情況如不改善,澳門實在難以承擔起中央給予的大灣區新使命,澳門自身的文物也保護不了,如何作為大灣區的交流合作基地?

澳門新定位大灣區交流合作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新增了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新定位,這固然與澳門「文化」的特殊性有關,而澳門的「文化」多體會在歷史建築方面,這些建築承載了中西文化數百年的歷史,代表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觀看世界的窗,這些也是大灣區其他城市所無法比美的,而澳門的歷史地位,亦很早獲得了聯合國的認證。

「澳門歷史城區」自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為澳門吸引了無數的旅客與目光,讓澳門不至留於賭場的固有印象,對澳門自身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要。「澳門歷史城區」至今已走過十多個年頭,期間澳門政府對世遺古跡的保育工作雖然未算是鬆懈,但卻一直被社會批評為力所未逮,保遺工作經歷了不少磕磕絆絆,特別是在列入世遺十周年的那年,更是多災多難的,接連幾個世界文化遺產點發生意外遭不同程度的損毀。

世遺建築火燒連環船

當年,盧家大屋相鄰的地盤塌牆,導致盧家大屋兩窗輕微損毀,一牆被撞裂,兩雨簷出現裂痕。政府要暫時關閉盧家大屋一個月進行修復工程。另外,有關地盤更早前也發生過火警,盧家大屋就險遭波及。另外,媽閣廟的正覺禪林發生火警,有神案及牌匾被燒毀及熏黑,損毀較為嚴重,相信火警是殿內燈飾故障引致,政府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修復。

舊城牆遺址一側被油上黃底黑字,以及有字句。有關舊城牆屬夯土牆,結構較其他牆體鬆散,被油上的是不透氣油,雖然可以剔除,但底層的天拿水成分已透入城牆底部。另外,聖奧斯定教堂二樓的偏廳塌頂,塌頂的偏廳是空置區域,相信由於當時連場暴雨,偏廳的木樑由於潮濕無法負重和鬆脫導致塌下。經檢測後,教堂的主殿和偏廳之間有主力牆隔開,教堂主結構暫時無受影響,偏廳亦沒有壁畫和放置文物等。短短半年間澳門世遺歷史城區一個接一個出事,誇張一句可以用「火燒連環船」來形容,如此多災多難,令人憂慮澳門世遺的未來。

過去多宗文物破壞事件皆離不開人為因素

面對短短數月如此多的事故,社會當年強烈質疑政府世遺保護工作,但政府強調事故原因側重於不可抗力因素,又指文化局在文物保護方面已經做得好好。其實,聖奧斯定教堂或能歸咎於不可抗力因素,但事故發生前氣象局曾發出六次暴雨警告,到底是文化局工作疏忽還是沒有足夠專業的文物安全評估。而舊城牆遺址、媽閣廟、盧家大屋的事故原因更不用說,必定離不開「人為」因素。

媽閣廟事件中,當局制訂的廟宇防火指引並無法律約束力,難以令到廟宇管理人嚴格執行。另一方面是文遺法普法不足,若盧家大屋相鄰地盤知道損毀文物要負的責任,工程期間必然謹慎再謹慎;而舊城牆遺址塗鴉者若知道自己所為將會導致的後果,必然不敢再以如此大代價來搏命。繁此種種也揭示了政府文遺保育工作問題多多。

觀音堂漠視法紀的程度令人咋舌

近兩年,文化建築的天災意外確實沒有再次發生,文化局亦吸取經驗教訓制定新政策,例如規定觀音借庫不可明火等,也有一定作用,不過最近發生的觀音堂違規建築事件,再次對文化局保護文物的能力敲響警鐘。觀音堂雖然不是澳門世遺,但在澳門市民心中有特殊地位,是澳門其中一間香火最旺盛的廟宇,知名程度可與媽閣廟齊名。

文化局去年發現觀音堂廟內違法施工,要求觀音堂停工,驚人的是觀音堂負責人當文化局「透明」,多次懶理文化局的警告,就連文化局報案後,觀音堂仍然照樣違規施工,是屢犯不改、漠視法紀?還是文化局在民間文化單位心中零存在感,半點威信也沒有?實在值得社會深思、值得文化局好好反思。不然這樣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這樣的文化局監管部門,拿出去大灣區也只會丟人現眼。

作者:蔡少民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