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權:買樓置業不能好高騖遠
閱讀量: 5,187
出版: 2016-12-20 13:37
更新: 2016-12-21 02:19
澳門房地產聯合商會 會長吳在權

澳門房地產聯合商會會長吳在權

市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特區政府一直推行把居有其所視為重中之重,可是並沒得到徹底解決。雖然特首亦曾多次提過,本澳樓價過高,歸根究底,真的是本澳樓價過高嗎?澳門房地產聯合商會會長吳在權卻對樓價過高這個觀點持有保留態度。

吳在權不認同現時澳門樓價高,他質疑社會聲音成樓價高的是用何指標?本澳普通市民的收入中位數來衡量,市民的承受力比較艱難,這方面確實體現樓價高。但是如果以統計局資料分析,據他所知,統計局對樓宇的價格、面積釐定沒有細節分析,在過去一直存在缺失,例如過去買一個單位,申報多少錢就是多少錢,缺乏監管,也沒有核實是否精準數字,雖然近年來會核查,統計局現時所得的資料亦較為接近市場,政府所得的呎價是用金額除以面積,但是核心問題在於金額準成度、面積準成度。

雖然澳門小,但是大面積和小面積單位、新樓和舊樓的價格都也不一樣,小面積單位受眾更多,呎價顯得貴,而單位面積準成度不夠嚴謹,單位面積和實際可使用面積劃分不夠清晰,有些30平方的單位會被報到40平方。因此,資料性數字準成度表面是很高,但是實質上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有見及此,澳門樓價是否高,應該有數據、理由支撐才能得出結論,但是無論哪個角度分析,從表象看,若不改變思維,普羅大眾承擔一個單位,確實有很大壓力。

那麼,這種表象的思維到底是什麼呢?吳在權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過的「思路決定出路」。他解釋,對於年輕人買樓問題這個,首先「年輕人」的含義很廣,40歲亦屬於年輕人的範疇,但是40歲的人經濟能力相對較好,相對有條件可以買得起樓,但是18-25歲的年輕人,剛步入社會,欠缺經濟條件,若不依賴父母,買不起樓是正常現象,是現實的客觀存在。但是,社會上的思維只比較有無樓,是否買得起,並無客觀分析事實,例如年輕人的年齡、有否依賴家人、有否經濟基礎等。他認為,一個將近40歲的人,基本都能買得起樓,在於其對樓宇的質量追求,以及供樓是否吃力,即使買不起新樓,二手也買得起,在剛性需求下,人要視乎自己的實際能力,不能騎驢找馬。

另一方面,吳在權認為,時代不斷進步,物價、樓價也不斷發展,社會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如果不跟著社會走就永遠處於靜態,會落後於市場及社會。例如,在10年前以200萬買了個單位,這個單位會隨著社會發展而升值,今天不可能用200萬就買到這個單位,這個單位的價值與10年前已經不同。

有些人認為買了樓,就要一直供,變成房奴,吳在權解釋,房產與普通物體不同,在資本主義社會,房產具有雙屬性,主體屬性是使用屬性,還有投資屬性,所有物體中只有房地產是雙屬性,而且房產還是不動產,其屬性使它與其它物體不一樣。他稱,有些樓要供20-30年,人要有自知,知道自己有否能力,如果一套樓使你欠債累累,並把一個月大部分收入放到其中,買樓供樓使你過於勞累,說明這個選擇不合適;但是如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把30-40%的工資投入當中,就要分析總的價值是否值得,例如一套樓值1000萬,首期為200萬,再供20-30年,隨著社會發展,1000萬的樓同樣會慢慢升值,衡量價值需用動態發展計算,而且就算不投入200萬付首期,同樣要租房子交租金。

吳在權稱,人不能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不能什麼責任都推給政府,應該要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是社會的氛圍所造成的問題,現代社會不斷在變,人的思維也應該改變。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