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
起起跌跌再創佳績
閱讀量: 5,510
出版: 2017-06-27 10:29
更新: 2017-06-27 23:01

a2%e6%94%bf%e7%b6%93%e7%9f%ad%e8%a9%95%e3%80%90%e6%96%b0%e8%8f%af%e7%a4%be%e5%9c%96%e3%80%91

97年7月1日對香港人來說是難忘的一天,代表英國從此不再管治香港,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人對此特別難忘。20年前,不可否認為數不少的香港人對回歸中國有一種憂慮、懷疑、甚至抗拒的心態;20年後,97年出世的一代現在是青年,再過三十年,將會是社會中流砥柱,對香港的命運有重要的影響。香港經濟在過20年出現不少驚濤駭浪的場面,最終亦順利克服渡過,未來30年將會是怎樣?

一國兩制五十年 民心民意多變 多元包容開放是關鍵

鄧小平對香港及澳門提出「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構思是極有遠見的想法,他知道港澳居民在資本主義生活多年,對回歸中國,一個實行社會主義的國家必定會有不同程度的憂慮及懷疑。因此,保證港澳居民在回歸祖國後生活方式不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是穩定人心的最佳方法。

香港在回歸初期,港人真心感受到中央政府嚴格執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方針及誠意,除國防及外交事務外,香港政府對特區內部事務擁有「高度自治」的權力,港人民心逐漸靠向祖國,逐漸認同祖國。期間香港經歷97亞洲金融危機、零三年沙士與自由行、零八年奧運與金融風暴等不同事件,港人對祖國的認同總體是向好;而根據部份民調,在某段時期甚至出現港人信任中央的程度高於特區。

可惜,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至今的5年,多個民調顯示港人認同祖國、認同中央政府、信任特區的程度逐漸向下,是什麼原因﹖90年代出生的一代,在2012年已經是中學生、大學生、或剛畢業的年青人等,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不認同中國及特區?

眾多原因都可能促使年青人產生對特區及內地的不滿情緒,包括「自由行政策」、「國民教育事件」、「政改方案」等,但筆者認為當中經濟因素才是主因影響年青人的想法及行動。根據香港統計署資料,香港年青人的失業率長期處於高位,而愈年輕的年青人愈難找到工作。2012年第一季,15至19歲的年青人失業率為12.2%,2015年第一季升至13.9%,2016年第一季更是15%;20至24歲年青人的失業率亦不理想,分別是7.6%,8.2%及7.9%;相對同期香港整體失業率只是約3%,差距十分明顯及嚴重。

香港剛公佈代表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去年是0.539,比5年前的0.537高,反映香港貧富懸殊進一步惡化。0.4為警戒線,數字愈高代表貧富懸殊愈嚴重,而香港的數字比中國(0.465),新加坡更高(0.458)。對經濟前景、政治制度、施政理念種種的不滿,前路沒有希望,加上向上流的機會也日漸減少,年青人逐漸成為「反建制」的主導力量。

香港要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及重回欣欣向榮,社會需創造更多公平及公開的機會給予年青人發展其所長及實踐其抱負,不同年青人有不同天賦,可以是體育、音樂、藝術、政治、創意、文學、科技、工程等,對有才能有才華的年青人,當局可設立培訓基金給予機會、對沒有資金的年青人給予免償還資助或免息貸款,令他們可以繼續深造,對有資金但沒有機會的年青人為他們提供機會,培訓與工作地點可在香港、內地、以至海外適合他們繼續發展的地方。

在政治平台,不同黨派更需起帶頭作用,給予更多機會予年青人,年青人可以通過不同渠道發表他們的意見,代表所屬政黨參選區議會或立法會,當然,年青人亦需自強不息,努力學習,對事件發表有見地的想法及解決方法,不要浪費大好的機會。港府有大大小小的諮詢委員會,在委任人選的時候,可按一定比例委任年青人入委員會,令年青人有更多的平台歷練。而重點是政府要委任持不同意見的年青人入委員會,不要偏向某一方。

大家各自發表意見,集思廣益,可以令政策真正做到顧及市民及社區的利益。年青人的一代在30年後將會是香港的中堅份子,在各行各業出任重要位置,現在如果不給予年青人公平的機會,使年青人知道社會沒有遺忘他們,他們是受到重視。如時機錯過,在將來才推出補救措施已是太遲。

作者:梁立身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