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弱勢群體 加大支援服務
閱讀量: 3,939
出版: 2018-01-24 01:23
更新: 2018-01-24 01:23

b1

作者:立法議員陳虹

 

統計暨普查局「2016中期人口統計」結果顯示,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較五年前大幅上升48.6%至59,383人,佔總人口9.1%,老年人口增長迅速,預計到了2025年,澳門將步入老齡社會,老齡人口比例達16%。隨著人口老化愈趨嚴重,政府在土地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滿足社會對老人院舍的需求?對於具一定自理能力的長者,當局推行「家居照顧、原居安老」政策,但相關的支援配套仍不足夠,面對長期病患和失智症的老人,家庭照顧者感到十分吃力,不單只精神壓力大,經濟負擔更是沉重。如果護老者的壓力和情緒得不到及時舒解,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對其整個家庭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譚俊榮司長表示,根據「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考慮為護老者提供津貼,擬於2018年諮詢,檢視可行性。無論是長者及其照顧者,都極需要得到政府的及時支援,但是,在2018年度施政方針中,對設立護老者津貼著墨不多,究竟這一政策何時能夠落實,社會極度關注。

現時澳門每年都有超過7,000名嬰兒誕生,但當中有5%兒童在成長中可能會出現發展障礙的情況,可見,整個社會對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有很大需求。自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及兒童康復治療中心開辦以來,接受評估的輪候時間和輪候職業治療時間大為縮短。但是,兩個中心由於都成立不久,經驗和專業配備未免存在不足,加上人力資源短缺,面對處理龐大的求助個案,如何能保證服務質量不受影響?

此外,在幼兒早期療育中,不應只限於治療服務的部份,更需要顧及幼兒整體能力的發展。現在政府未有重視投入到其他整體發展上,例如:缺乏對自閉症兒童的特別早療計劃,以及聾童的及早手語介入等。因此,特區政府應盡快考慮不同殘疾兒童的整體能力發展的需要,加強社區的支援服務,包括家長培訓、追踪跟進等。

本澳現時面臨最大困難是治療師不足。政府表示短期內將再聘治療師,中期計劃在本地開設語言治療師課程,長期則鼓勵學生攻讀康復治療專業等。其實民間早期療育開展得時間早,服務質素亦不差,服務彈性大,符合家長的需求,資源節省,政府應充分利用民間機構,與其衷誠合作,達致共贏。

根據本澳公共醫療統計數字,2015年精神科求診人次為28,838人,比2011年升幅近2成,當中心理精神科求診人次近3,000人。最近,有復康團體統計,500多名接受該會精神復康服務的人士中,五成半個案屬16至25歲青年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隨著社會環境的急速變化,居民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大,抗逆力下降,加上社區支援不足,導致情緒病和精神病在本澳日漸增加。

當前,當局採取了「四級聯防、四環緊扣」聯合機制,在社區、衛生中心及醫院形成跨專業團隊,並為患者制訂個人化的復康計劃。當局從政策、硬件投放等方面加强了力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其中還存在較大不足,例如在社區支援上,本地精神科醫生有限,社區復康機構及人資不足;提供精神病支援服務的民間機構選擇不夠多,提供服務類型也比較少;精神康復政策對隱性患者的照顧方面有所欠缺,缺乏對精神病照顧者的關注;當局的防治宣傳工作未夠深入,居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態度存在不足;缺乏大型的居民精神健康水準的篩查,未能建立居民精神健康平均值等。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