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企業更應注重保護個體隱私
閱讀量: 5,500
出版: 2018-02-06 02:00
更新: 2018-02-07 00:56

在內地,如今獲取大數據正在成為科技企業爭奪市場的核心目標。比如年初,支付寶向使用者提供了交易資料展示。作為用戶個體,一年支出多少帳目、進賬多少一目了然;網易雲音樂可展示使用者一年聽了多少歌、聽得最頻繁的是哪首?而社交軟體微信,也可查詢使用者的各項資料。

巨頭科技企業,可以通過對人們在網路上留下的印記進行採集、挖掘、提煉與分析,可以分析出背後許多經濟金融文化等有巨大價值的東西。思想支配行動,行動又反映思想。從網路上的留印行動中挖掘分析後就可以基本得出其思想所在,從網路上對一個主體各個方面留痕進行大挖掘、大計算、大分析基本就可以摸清楚預測出來這個主體想要什麼,需求何在?這就可以分類施策、細分客戶、精準行銷。這個商業價值是無限的。

全球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最明顯的現象就是一切活動都在往移動互聯網這個舞臺上轉移。所有社會活動、金融交易等都在網路上有跡可循。而由此,延伸出一個新問題:既然每個使用者的數據都有據可查,那麼個體還要不要隱私?開放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又該如何保護個體隱私?這些都是以前未曾遇到的新問題。

比如年初,內地用戶在查閱自己的支付寶年度帳單時默認勾選「我同意《芝麻服務協定》」這件事引起一陣波瀾,支付寶旗下的螞蟻金服也回應道歉了。無論處於什麼好意,默認勾選「同意」肯定是不合適的。不過,從這件事中的一些爭論反應看,確實存在著一些對大資料在採集使用與隱私保護上的較大偏差甚至是糊塗認識,需要以理性的思考予以梳理厘清。

筆者在內地有切身感受,只要你在網路上留下了印記,數據基本上沒有隱私可言。即使線下交易也基本如此。例如過去你到銀行辦理存款貸款匯款,你到房管所辦理房子登記過戶,你到派出所辦理戶口入戶遷移,你辦理入學入託上大學等等都要登記家庭、身份證、電話等基本情況與資訊。現在在網路上同樣如此。只要存在這些情況,你的資訊或者隱私就已經裸露出來了。

這裡一個關鍵問題必須甄別清楚,每一個人在網路積累的大量資料,不讓採集挖掘分析使用幾乎是做不到的。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在於使用後一定要為客戶的隱私以及普通資訊資料保密。保密,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只要有交易,就一定要使用你的資料。比如你有貸款信用需求,這個金融交易一定要充分使用你的資料資訊的。關鍵在於使用以後,不能洩露給協助的廠商。所謂的保護隱私資料,主要的問題就在這裡。

這裡面牽扯商家使用資料該如何辦的問題。筆者認為,牽扯所有經濟體的金融信用資料問題,各大平臺包括央行在內都可以共用信用等級資料。目的在於形成一種「有信走遍天下,無信寸步難行」的社會氛圍與高壓態勢,使有信用者得以提倡褒揚,無信用者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全社會形成:信用貴如金子,無信恥辱透頂,這才能形成信用的正向激勵機制。

而商家使用其他數據,網站等平臺應該通過協議約束取得被採集人的同意,即讓個體擁有充分的知情權。同樣必須有約束條款,協助的廠商也必須為客戶資料資訊保密。總之,大數據這座金礦必須充分利用使用與挖掘開採,不能造成大數據資源的閒置和浪費。同時,使用以後關鍵在於要保護好被採集資料者的資料資訊以及隱私。在企業與公民個體之間,建立一個相互約束和制衡的信用機制,方為上策。

作者:羅坪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