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能學嗎
閱讀量: 5,555
出版: 2018-05-29 00:32
更新: 2018-05-29 23:31

報載由教青局、經濟局及青年創業創新培育籌委會合辦的「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首階段「初鳥尋夢篇」(初級培訓)班剛剛完成,學員對創業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學習更多相關知識,鞏固創業基礎云云。相關報道令筆者想起一個根本的問題:創業能學嗎?雖然坊間也有很多教人如何創業和做生意的課程和書籍,但創業——或者更廣義地說——商業,並沒有任何公式可言,如何才能培養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各門各派個個說法不同,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成功和失敗例子。

今年五月一日《哈佛商業評論》上有一篇由卡爾‧施查姆教授所寫的文章,恰巧探討了這個問題。文章大意是說,商學資歴淺,至今為止也不算是一門嚴格的科學,並沒有一套像牛頓定律般的可靠理論,可用以解釋和指引企業的創立和成長;雖然商學院教授在面對任何一種情況下,都可以提出一套又一套似是而非的說法,但是,正如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所言,能證偽的才算是科學;顯然易見,商學目前仍然達不到這個標準。施查姆認為,事實上,創業者並不需要了解太多商業理論,也不需要一份事無巨細、一應周全的創業計劃書,他們更需要的是一份實幹家的精神。

說到底,像谷歌、蘋果、迪士尼這些偉大的公司,它們在初創時期也沒有甚麼創業計劃書,只是通過從現實中不斷嘗試、失敗、修正的過程,不斷摸索,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創業者最需要了解的,只有消費者對其產品或服務的反應和評價,偏偏這項資訊,坐在辦公室裡的官僚和躲在象牙塔裡的學者,誰也沒有能力告訴你,只有付出真金白銀購買你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能。

由此,筆者聯想到特區政府創業支援政策上的一些問題。目前,政府創業支援政策的根本思路,是在創業事前或事中,向青年提供經濟上的補貼,例如提供免息貸款作為初創企業購買設備和日常營運資金,同時在教育上為有志創業的青年灌輸基本的商業知識,介紹相關政府法律和政策等。然而,筆者認為相關措施的客觀效果卻是:經濟補貼會吸引一些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下海的邊際創業者投身創業者的行列,令新創企業數量高於正常水平,又由於政府對經濟補貼的金額和用途均有所規定(青年創業援助計劃援助金額上限為三十萬澳門元),亦限制了他們的創業選擇,往往令新創企業集中在一些入行門檻較低的行業,加劇了同行之間的競爭,增加創業的失敗率;另外,教育青年商業知識——如果你同意施查姆以上的觀點——則更加是徒勞無功的,反倒可能會讓青年以為有成規可循,依樣劃葫蘆便可以步上創業青雲路,低估了創業所帶來風險。

施查姆文章啟發筆者的是,創業所需要的是實幹家而非夢想家,政府與其支持夢想家發夢,倒不如支持實幹家試錯。循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改變創業支援政策的根本思路,效法一些娛樂場向輸家而非贏家提供回佣的做法,按照其資本投入的金額,向符合條件的創業失敗者提供一定比例的金錢補助,支持其二次創業;與此同時,取消現時所有扭曲創業者成本結構的事前或事中補貼,讓創業市場回歸理性。而在教育上,讓實幹家向有志創業的青年分享其試錯和失敗的經驗及反思,將遠較灌輸一些商業成功套路更具有現實意義,讓有志創業的青年知道成功很難、失敗才是常態,才可使他們對創業的風險有更準確的評估,不會貿然行動。

作者:羅平男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