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營運狀況須改善 改變模式去留社會討論
閱讀量: 4,298
出版: 2019-09-29 12:43
更新: 2019-10-01 01:05

港珠澳大橋去年10月開通營運後,經大橋入境澳門的旅客人數持續增長,直接影響經其他口岸入境澳門的旅客數字,首當其衝的是澳門碼頭及氹仔碼頭。根據統計局的資料,在大橋未開通前,經海路口岸入境澳門的旅客人數逾六百萬(2018年1月至7月),但在大橋開通後,入境人數只是四百萬(2019年1月至7月),跌幅約40%,而同期使用大橋的旅客人數是三百五十萬,相差只有五十萬。政府投資澳門幣40億元興建氹仔碼頭,但現實是愈來愈少人使用兩個碼頭,政府應推出政策改善碼頭的營運狀況,不然政府無可避免每月須投入大量資源支持碼頭維持正常運作。

碼頭營運須自力更生 改變模式去留皆可討論

只要提供足夠及多元的選擇,消費者自然會理性作出決定,出行方法亦是。從前往來香港與澳門只有海路及空路的選擇,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多了陸路的選擇,選擇多了,行業競爭也會增加,但對市民、旅客以至社會整體都是好事。消費者評估自身情況後,就會根據費用、所需時間、出行情況等因素;而決定是使用陸,海或空路往來港澳。

大橋香港口岸位於離島,居住在新界區的香港市民來澳使用大橋的機會較九龍或港島區居民高,因為不論是時間或費用,大橋都比海路來澳便宜及快捷。另外,從前內地旅行團的港澳遊,一般首站是香港,之後會經海路來澳,最後經陸路返回內地。現在有了大橋,為了控制成本,愈來愈多內地旅行團會使用大橋而非海路入境澳門,上述因素都是導致海路口岸入境旅客人數下跌的主因。

當然,若是一家大小出行及住在港島,這些香港市民仍然較可能選擇海路入境澳門,因為安全直達等因素是他們主要的考量而非費用。經海路入境澳門的旅客一半以上是內地朋友,而大部份是旅行團形式來澳,成本效益是首要考慮,無可避免會導致海路入境澳門的旅客人數持續下跌。

既然事實不能改變,政府應該開放心態,構思如何協助碼頭有效營運,自力更生,而不須政府持續投入大量資源維持碼頭的正常運作。隨著粵港澳三地政府逐步放寬車輛使用大橋的限制,愈來愈多市民及旅客將會使用大橋而非海路出入境澳門,海路出入境澳門的人數會繼續下跌,澳門是否仍然需要兩個碼頭,值得社會深思。政府應將議題公開交給社會討論,不論是支持或反對維持兩個碼頭,正反意見數據等都應發表,讓社會知道那個方案利最大弊最小,同時鼓勵社會提出如何改善碼頭營運狀況的建議。

假設最終社會共識認為只需保留氹仔碼頭,現在外港碼頭的土地可以考慮改建作為優化友誼大馬路一帶的交通網絡配套,真正起到有效減輕友誼大馬路及附近的交通壓力,對促進該區的交通、商業環境等將有明顯的改善效果。現在位於外港碼頭內的各個私人商店,政府須遵守合同,在合同屆滿前通知商戶不再租約,若已有最終方案,盡可能提早通知各個商戶,讓商戶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搬遷工作。

不論是保留兩個碼頭或只維持一個碼頭,政府應歸納所有意見及建議後,分析那個方案利最大弊最小,社會整體最大受益,政府就可向社會介紹方案,由社會決定是否接受。筆者相信只要方案是符合社會整體最大利益,不管是保留一個或兩個碼頭,社會一定會接受。

作者:梁立身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