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農村 推動經濟
閱讀量: 5,364
出版: 2019-11-26 12:34
更新: 2019-11-26 23:43

不少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的分析,著眼點主要放在國內固定資本投資、外貿、內需等環節,往往忽略了農村發展對國內經濟長遠增長的重要性。雖然中國城鎮化的速度在過往二十多年不斷提速,但居住在農村的人口至2018年依然達5.61億,佔總人口的40.7%,但值得關注的是,由於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成功的農村改革,城鄉收入差距比率由1978年的2.57下降至1985年的1.86,但自此以後,差距不斷擴大至2007年3.14的歷史高位,如此巨大差距不但制約農村消費和生活水平,更動搖整體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性,中央於2006年提出「社會主義新發村」的發展策略,推出惠民政策,舒緩農民的生活負擔和改善生活,主要政策包括廢取農業稅、增加農村教育經費及基建投資等。

政策帶來正面效果,農村居民平均每人收入由2007年的4,140.4元人民幣大幅上升至14,617元,十一年上升2.53倍,同期城鎮居民平均每人收入由13,785.8元上升至39,251,升幅為1.85倍,農村居民收入升幅較城鎮居民收入為高,令城鄉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下調至2018年的2.7,但收入差距情況仍舊比2000年前為嚴重。

中央絕對明白農村發展的重要,每年中央的「1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村問題的,但為何中央多年的支農政策也未能徹底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呢?歸根究底,農民收入與農地政策有絕對關係,80年代初由公社的生產模式,轉化為以個體户為基礎的小農生產,但小農户所分配的土地一般比較零散,被山丘、岩石、山谷所分隔,雖然中央容許土地轉讓,讓農戶集中更多土地,進行更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從而提升利用機械進行現代化耕作的可能性,由於大量農民工(約2.5億)已流向城市工作,超過90%進城農民工均為16至45歲青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已大不如前,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對中國農業極為重要,但無奈的是,根據國家統計數據,中國僅有37%的農村土地轉讓給了其他農民或企業。問題在於誰能轉讓土地由政府決定,今年8月公布,由明年起,給予農民土地轉讓的投票權,但政府依然有否決權。

更重要的是,縱使農民透過轉讓取得較大幅農地,但要實行現代化耕作,農民必須大幅投入資金用於添置機械、建設灌溉及防災系統等,這些投入都要依賴銀行貸款,但銀行甚少接受轉讓而來的土地作貸款抵押,因為農戶並非土地的真正擁有者,至今農地依然屬於國家擁有,加上有些同意轉讓的農民會違反協議,要回土地,除非銀行能相當確認土地可長期用作耕種的情況下,方有機會批出貸款,為了避免過高風險,銀行對農戶貸款一般比較保守。

要徹底解決問題,除非中央真正容許農地私有化,讓農民成為真正的擁有者,農民能把土地成為貸款抵押,才會較易取得貸款,但農地私有化相信不會在短期落實,較有效的措施是政府利用低息,甚至免息貸款支援中低收入農戶,讓他們加大投資,投升生產效率,增加收入。只要能把農民收入提升,四成的中國人囗,便會成為新增的消費群,絕對有助內需帶動經濟。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

2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 最舊
Lilian
Lilian

農村居民平均每人收入為14,617元是年收入嗎?如果是收入還是很低…

客氣
客氣

對, 年收入.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