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保六為艱
閱讀量: 5,161
出版: 2019-12-23 13:10
更新: 2019-12-25 00:48

亞洲開發銀行將中國2019、2020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下調至6.1%和5.8%,其它大行(包括瑞銀、惠譽、花旗等)預測亦大致相約,同時預期2020年中國GDP增速若要「保6」難度相當大。筆者認為該等預測已相當合理,假若影響中短期經濟增長因素進一步轉差,要保住明年上半年5.8%-6%的增幅並非易事。決定中短期經濟增長的因素,離不開消費、固定資產投資、政府支出和外貿表現。

由2007年經濟下調至今已達十二年,短期內難以扭轉,消費增長不能避免被拖慢。瑞信於今年第一季發表8個新興經濟體的消費意欲調查,反映中國的消費意欲有放緩跡象,對耐用品和奢侈品尤甚。而數據亦顯示,消費增長由2012年的12.5%減慢至2018年的9.5%,增幅減慢達3個百分點。今年全年的消費增長極有可能再降0.5個百分點,要透過內需推動經濟,並非預期中理想。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今年1月至10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年增長率為5.2%,為有紀錄以來的新低,中央經歷了2008年4萬億刺激方案帶來的產能過剩和壞賬上升,至今仍未能徹底解決,可以預見中央不會再大量利用固定資產投資提振經濟,避免重蹈覆轍。

近年國內經濟下行勢頭不變,中央已多番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筆者十月在本欄已指出,中央已在第一季度容許地方政府發行了約1萬億元人民幣債券,用於基礎建設投資,並同時實施2萬億元人民幣的減稅降費措施,藉此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更於5月和9月透過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注入 4,000 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並同時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但這一連串舉措並未對經濟增長產生明顯效果,今年頭三季的增長由第一季的6.4%輾轉下滑至第三季的6.0%,中央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刺激經濟作用明顯有限。

近年備受關注的外貿環節,依然未見明顯反彈,2019年11月中國出口增長與上年同期比較下跌1.1%,已是連續4個月下跌,市場普遍憧憬當中美貿易談判協議敲定後,中國外貿表現將明顯改善,但這推斷可能過分樂觀,除美國外,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地區,而歐盟今年上半了的增長只有1.5%,明年預期未有大改善,歐盟地區反彈乏力,中國出口也難獨善其身。更重要的是,國內生產成本(土地、勞動力和原材料)不斷攀升,就以工資成本為例,中國各地(如廣東、天津、江蘇及浙江等地)的每月最低工資平均約為300美元,而越南則只是180美元,緬甸更只為96美元,就算沒有中美貿易戰,歐美進口商也會從其他低成本、低貨價的地區(如印度、越南、印尼、緬甸等地)進口貨品,中國出口競爭力不可避免受到威脅。

綜合而言,中國經濟不論是消費、固定資產投資、政府支出或外貿,皆面對不同程度的制約因素所影響,來年經濟增長如能保持5.8%-6%,已是相當合理。由胡溫年代的「保8」,到今天的「保6」,對中國來說,已不再是易事,可能中央還是要接受未來數年增長減速的現實,而將焦點轉向推動中長期經濟增長。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