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結束 人民擁最終決定權
閱讀量: 3,006
出版: 2020-01-20 15:45
更新: 2020-01-21 23:50

剛過去的台灣領導人及立法院委員選舉,再一次見證台灣人民的素質站在全球華人社會前列。近75%的高投票率,接近一千五百萬人出來投票,只有個別票站出現零星違規事件,但沒有實際影響選舉結果,證明華人可以擁有民主制度,可用簡單、直接、公平的一人一票方式選出領導人。蔡英文成功連任,民進黨在立法院議席過半,再一次「完全執政」。台灣選民今次將機會給予民進黨,並不代表下次選舉一定票投民進黨,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是台灣下一次的「中期試」,屆時那個政黨誰勝誰負,只有選民才有最終決定權。

民進黨奪行政立法權 人民擁最終決定權

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2020年台灣領導人及立委選舉,國民黨大敗;只是一年時間,選民作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為什麼?選舉結果包含眾多因素,有內在的,有外在的。外在的,美國更主動介入台灣選舉及香港反修例事件,對台灣選民都有重大的心理影響。內在的,民進黨強調經濟增長、失業率減少、同時推出減稅政策,選民「有感」,亦是執政黨加分的原因。國民黨方面,韓國瑜當選高雄市市長不到一年就參選國民黨的初選,高雄以至其他地區的選民對他是不滿的,從政者若當選某職位,若非有重大事故,從政者的基本政治責任當然是做滿其任期,此為基本原則,韓高估了其「高民調」。

選舉已結束,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等政黨都要向前看,因為下一次的「考試」不遠,2022年將會舉行「九合一」選舉。法律規定政治職位任期為四年,地方市長和領導人的選舉時間相差約一年。簡單而言,台灣每兩年就會有大型選舉,政黨每兩年就要接受選民的檢視,表現好的可以繼續執政,表現差的就下台,十分公平。上述只是選民投票日期,各黨有各自的安排,希望代表某黨的候選人更是要一年多前就要參加黨內競爭,競逐代表身份。台灣各黨都用民調為黨選出最「好」的代表,代表不論是新人或在任者,全部都要直接面對選民,爭取選民的支持,從政者每一刻都要盡力做好工作,為選民服務。

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方面,桃園市市長鄭民燦已連任一屆,按法律不能再連任,誰人會代表民進黨參選?鄭民燦下一站是2024年的領導人大選?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亦做滿八年,他也要在2022年下台,下台後他會加快開展參選2024年領導人大選的計劃?「白色力量」會有代表參選?國民黨的代表是蔣萬安?民進黨的代表是吳怡農?台北市的政治及經濟地位在台灣佔主導位置,誰人(黨)拿下2022年的台北市市長寶座,對2024年的領導人及立委選舉將有重大影響。

選民是聰明的、現實的、每兩年的選舉,正好將機會給予選民,由選民檢視當選者有否履行競選承諾、新人是否更優於在任者等。不論誰人參選,參選人都要直接面對選民,參選人當選後若做不出成績,連任的機會就會低。國民黨在2020年大敗,並不代表2022年一定敗;民進黨在2020年奪得行政及立法權,並不代表2022年可以攻下地方市長選舉,任何民主、開放、公平的選舉,人民才有最終的決定權。

梁立身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