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措施紓民困 平抑通脹穩物價
閱讀量: 2,581
出版: 2020-04-21 14:48
更新: 2020-04-21 23:49


立法會議員鄭安庭

 

物價是重要的民生問題,調控物價,穩定價格,是政府必須重視的大事。隨着近年通脹的上升,澳門的物價水平普遍高於臨近地區,尤其是鮮活食品價格及燃油價格高企,居民的生活成本較高,令生活壓力增大,市民一直以來都反映收入升幅難以追上通脹。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重挫,不少市民的收入受到影響,甚至面臨失業風險,對於困難家庭更可謂是不堪重負,物價高的問題更為突顯。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今年2月,「食物及非酒精飲品」的物價指數按年上升6.08%,主要源於生鮮食品售價上漲。而食品零售價與進口價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以新鮮豬肉為例,今年初的批發價同零售價相差2.6倍。另外,同一貨品在本澳9個街市的零售價有較大差距,並且遠高於超市,不同區亦存在較大差價,如石排灣區,有居民反映目前鮮活食品以及生活用品的種類較其他區少,魚類更是比澳門貴,該區居民以長者及基層為主,面對選擇少及日益高企的物價只能表示無奈。

另外,燃油價格亦是市民關心的焦點問題,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出現較大跌幅,數據顯示原油價格由2020年初至今已大跌6成,然而本澳的石油產品價格下調幅度卻不足一成。長期以來,油價「加快減慢」及「升多降少」的問題一直為社會詬病。不少市民反映,作為公共事業,當局應採取有效手段,對燃油市場進行進一步監管。

為促內需、穩就業,政府先後推出了3,000及5,000元電子消費券、100億抗疫基金以及免除政府轄下商鋪攤位的租金和水電等費等一系列措施為中小企業及市民紓困。在批發價穩定下,大眾理應可以買到價格較低的鮮活食品,但不少居民反映,物價並未回落,而自從政府宣布發放消費券後,部份超市更出現逐步加價的情況,擔憂通脹被進一步推高。

雖然市場由供求主導,但政府作為市場秩序的監管者、維護者,有義務適當地進行調控,抑制物價水平上升過快的速度。面對物價高漲及疫情帶來的經濟低潮,居民冀望政府能夠加強監管與巡查,並從進口、批發分銷、零售等各個環節,深入研究物價過高的癥結所在,並推出有效政策,舒緩通脹,平抑物價。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