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話語力比國際話語權更重要
閱讀量: 4,045
出版: 2020-07-28 12:14
更新: 2020-07-29 00:54

一個國家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國際法,是否違背了聯合國憲章,國際社會總有公論。正所謂一個國家可以在短時間內欺騙所有國家,但難以永遠欺騙所有國家。但是,在一個無政府的世界體系中,有些善舉得不到應有的肯定,有些惡行卻大行其道。這樣一種冷酷的現實,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之一就是國際話語權和國際話語力的問題。

國際話語權就是在國際上發聲的權利。在理論上,每一個國家都有國際話語權。例如,從國家領導人到外交部發言人,從學者到記者,都可以就某一重大國際問題發聲,無人能夠剝奪這一權利。但是,應該注意到,他們發出的聲音能否被人接受、理解和信服,有多大影響力,卻是另外一回事。有些聲音能被人認可,能感化他人的觀念,能影響他人行為;而有些聲音則不然,甚至還會產生負面效果。由此可見,國際話語力比國際話語權更加重要。

中國在利用國際話語權的過程中,要重視國際話語力的最大化。這意味著,中國既要積極發聲,又要使外人聽懂、理解或認可。為了有效地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力,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以下三個方面似乎不難做到:

一是要重視發聲的方式方法。毫無疑問,隨著硬實力的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發出的聲音越來越響。但是,國內外對中國的對外宣傳的批評不絕於耳:報喜不報憂,避重就輕,用詞用語不當,空話、大話和套話多於實質性內容,時效性差,單純追求轟動效應。這些批評並非都是無稽之談。上述問題不僅削弱了對外宣傳的功效,而且還損害了中國媒體的聲譽。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正面報導」與「負面報導」的關係,少一些假大空的政治化宣傳,努力縮小中國的話語體系與國際漢語體系之間的差異。

二是要積極發揮學者的作用。學者因擁有某一專業或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而能為國際話語權提供學術支撐。眾所周知,在公眾的心目中,政治家的言論完全為政治目的或政府利益服務,而學者的言論則被認為具有較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因此,為了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力,應該鼓勵學者在國際上發聲,減少對學者出國參加學術活動的限制,將更多的科研成果翻譯成外語,創辦更多的外文期刊。

應該指出的是,學者在研究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話語力的時候,要少做一些自娛自樂的理論分析,多提出一些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對策。

三是要積極利用澳門的特殊地位。一方面,在有色眼鏡的支配下,國際上的那些心懷偏見的人對不同地方或不同媒體說出的同一句話的認可程度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澳門奉行「一國兩制」,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全域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發揮著東西方之間的橋樑作用,並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國際地位。此外,作為旅遊勝地,澳門每年接受來自大陸以外的世界遊客多達數百萬。

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與澳門特區政府合作,將澳門打造成中國對外宣傳的「視窗」。例如,澳門可以建立一個類似同英國廣播公司(BBC)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世界級電視臺,並成立一家面向海外的大型出版社,出版一些面向海外讀者的外文書籍、外文報紙和外文期刊。綜上所述,國際話語力比國際話語權更重要。當然,無論是強化國際話語權或提升國際話語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江時學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