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的新冷戰格局與東協國家的務實避險
閱讀量: 4,211
出版: 2020-09-14 16:39
更新: 2020-09-16 08:47

多年來國際上對於東亞地區如何採用務實的避險策略,進而在中美兩國競爭與合作關係未明狀態下,維持自主空間並推進和平穩定發展,實有不少討論。由於避險策略概括了東亞國家在政治與經濟上不偏重任一方強權,在過去國際關係的扈從與抗衡策略中找到第三條路,也獲得最實際的國家利益。事實上,避險策略並非只是靜態的不選擇結盟或是等距離交往而已,還包括多種不同策略交互應用。簡單來說,許多國家可能選擇與一國擁有低強度的政治與軍事合作,但在經貿上與另一國保持密切互動。實際的例子就是,東協國家選擇加入以中國為主體的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經貿體系,但另一方面卻又維持參與美國的軍事活動或是購買軍備。

但隨著近期來中美之間朝向「新冷戰」局勢發展,更因為中美進行演習相互測試底線,讓局勢益加緊張,尤以南海的局勢最引各界關注。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實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到川普總統的「印太戰略」,爭取東協國家的支持成為圍堵中國擴張的必要手段。而美國國務卿龐培奧,在七月發表〈美國對於南海海事聲索的立場〉,表達美國不容許中國在南海建立「海洋帝國」的立場,這一方面是壓制中國在南海軍事實力的快速成長,另一方面也是以實際態度拉攏東協國家建構新的合作關係。進而美方在八月下旬展開環太平洋軍事演習,邀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等三國參與,藉以展現美國的實際作為。對此,菲律賓、越南自然樂見美國涉入到南海事務上,因為兩國與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長期交惡;越南更是對中方在南海演習高調抗議,認為此舉違反中國與東盟簽訂的《東海各方行為宣言》。

但有別於菲、越的直接,新加坡與印尼卻是採取不同的態度,共同主張要從多邊關係來緩解緊張現況;兩國在日前強調對東協國家而言,雖各國有不同的利益,但因東協也是個特殊的經濟體,應可避免夾在兩大國間,而被迫做出令人不快的選擇。事實上,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東協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在前八個月的貿易金額達到四千億美金,年成長達到7%。而中方也積極拉攏東協組織,在第19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上表示,將強化提升區域供應鏈產業鏈,推動如期簽署RCEP的進程。在日前楊潔篪的外訪緬甸後,也提到將與東協國家強化政治互信、深化經濟合作,並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故而,日前進行的東協區域論壇(ARF)部長級會議,由於今年主席國為越南,在會前本期待藉此得到其他盟國認同,並表達對中美對抗導致南海的緊張情勢升級的擔憂,並敦促各方勿在南海動用武力與進行威脅。但由於最後中美兩國都缺席了線上會議,也讓這次會議轉趨低調。但整體而言,東協國家向來在南海問題缺乏一致立場,我們仍可看出從東協個別國家到組織,仍然採行避險策略作為外交政策的主軸。就組織而言,一方面藉此可能的衝突風險,持續深化彼此在經貿上的合作;另一方面又將東亞、南亞國家拉進區域對話平台內,藉多邊架構拉抬東協組織的影響力。而就南海遭周個別國家而言,一方面是持續拉攏美國藉以表達對中方南海九段線主張的反對立場,另一方面也是等待中國以雙邊與經濟手段來減低彼此爭議。是以,東協國家在中美兩國競爭下雖有莫大壓力,但若能以多重避險策略謹慎以對,仍可望在新冷戰格局下找到安身立命的第三條路。

淡江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執行長蕭督圜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