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香港經濟復甦 引入外地僱員可解決問題?
閱讀量: 2,003
出版: 2023-05-08 13:36
更新: 2023-05-10 10:41

香港全面恢復和全球正常往來,但商界反映各行各業「人手不足」,未能滿足市民及旅客的需求,阻礙經濟復甦力度。疫情3年,加上香港有部份居民已移居海外,香港的勞動市場(部份工種)確實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但是否所有行業都是「人手不足」,筆者有保留。僱主希望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或產品(賺更多的利潤),但僱主表示「請」不到員工,有生意也做不成。各大商會都希望港府可放寬輸入外地員工的條件/要求,減輕人手不足的壓力。面對商會的訴求,僱員及工會持反對意見。僱員及工會大都認為香港有充足的人手,絕對可填補市場上的空缺,問題只是僱主「出手」太低,才出現「有工沒人做」的局面。

面對「人手不足」 大量輸入外地員工可解決問題?

2019年,香港發生反修例事件。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爆發,香港不能幸免。4年後的今天,香港已有一部份居民移居海外。根據香港統計處資料,2019年年底,香港人口為七百五十二萬人;2022年年底,數字是七百三十三萬。只是3年,有20萬香港居民已移居海外。離開香港的20萬人,之前在香港是從事什麼行業?雖然統計處沒有公布,但綜合香港各媒體的報導,上述20萬人當中,為數不少是護理、社工、老師等職業。現在香港面對護理、老師等人手不足是事實(香港醫管局高層早前親身飛往外地尋覓醫療專業人才來港服務是鐵一般的例子)。

父母移居海外,子女亦會同行。因此,香港學校亦面對學生不足(加劇)的問題。踏入21世紀,香港父母一般只有一名或最多兩名子女。香港出生人口比率持續偏低,加上碰上新一波移居海外潮(部份是老師),在港辦學愈來愈困難(收生不足,老師離職潮)。在香港眾多行業中,護理、社工、老師等職業出現較多空缺是事實(是結構性問題),港府表示知道狀況及將採方案應對,成效如何?未來一兩年將會有答案。

疫後全開放,市場上一時未能提供充足人手應對市民及旅客的需求,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不只香港面對上述困難,環看澳門、泰國等地亦是。疫情3年,重創旅遊業、零售業、航空業等行業;從前從事上述工種的員工,很大部份已離開原來的職位。現在全開放,經濟逐步回復正軌,但離職的員工大多數已從事另外的工種,他們需要時間觀察及判斷是否「值得」重回之前的工種,亦是十分正常的行為及心態。香港實行資本主義,港府不能強迫曾從事旅遊業、零售業、航空業等行業的居民必須重回之前的工作。居民有權選擇自己的工作是《基本法》給予居民的基本保障。

僱主若希望「請」人,就須以「市價」招聘員工,若是「市價」,一定有人願意接受工作,為僱主提供相應的服務。若非「市價」,當然沒有人(或十分少人)會應徵工作。由市場自行調節,現在某些行業出現的短暫空缺現象,將很快有人手填補。港府不能/不應因短暫的現象,就輕易大開輸入外地員工的「方便之門」。港府若放寬輸入外地員工的條件/要求,一些原來由香港基層居民工作的職業,將會逐漸由外地員工代替。再進一步,一些工資不錯的工種,例如依靠體力的技術工作(建築業),原來是香港居民的工作也將會逐漸由外地員工代替。

基層或一般居民不能靠勞力賺取生計,他們如何養家活口?他們可以「轉型」至白領或其他技術型工作?筆者相信各位讀書心中有數。若基層或一般市民大量失業,他們不像專業人士有能力移居海外或尋找其他工作,他們只能留在香港。失去工作(因為輸入外地員工),他們對港府一定不滿,將會是社會不穩的成因,港府屆時再面對及處理問題已太遲。

梁立身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