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悲觀?
閱讀量: 2,508
出版: 2020-03-02 12:56
更新: 2020-03-04 00:23

近期國際社會出現了中國經濟受到疫情大規模拖累的言論,其中彭博社發表言論:「疫情可能會使中國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下降至4.5%,低於2019年最後一個季度的6%,也是1992年以來同期最低。」美國路透社通過一項對經濟師的調查也得出了「收到新冠病毒疫情打擊,中國經濟本季度增速將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慢,中國2020年第一季經濟同比增幅從前一季的6.0%降至4.5%」這樣的結論。

不得不承認,2020年的春天來得有點遲,農曆春節遭受了新冠疫情的突然衝擊,餐飲、零售和旅遊業受到嚴重衝擊,人們的經濟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未來的經濟走向似乎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但這一切並不需要太悲觀。

首先,戰勝疫情毋庸置疑,這是全中國人民面對疫情的態度,中央對於疫情強大的管治能力給予全世界人民的信心。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就感歎道: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樣的動員。按照病毒的潛伏期、目前嚴厲的防治舉措,已經越來越少的病例數據,相信距離「解放」的這一天不會太遠。

其次,危機有可能是「契機」。倫敦市場分析公司Pantheon的首席亞洲地區經濟學家比米什指出:「服務商們的生意算是丟了,人們不會因為在第一季度未剃頭而讓人給他剪兩次頭髮;人們也不會連買兩杯咖啡。」但是,人從來都不是理性的,他的行為最大特點就是不可預測性。這一次疫情讓很多的中國人都迎來了一次「重生」,觸動大家珍惜平凡的生活,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聚,也會同時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從服務行業來說,抓住此時出現「補償效應」的民眾消費心理,做好銷售模式的調整,迎來疫後反彈的巨大消費熱情。人們可能不會再多剪一次頭髮,但是可能會因為迎來新生活多燙一次頭髮。

疫情的突如其來打亂了社會正常的秩序、企業正常的經營。但是疫情退後企業生產自然會迅速恢復,不排除部分國家和地區出於對新冠疫情的隔斷考慮,減少部分進口;但是也可能因為疫情推動了與醫療衛生產業相關的,如醫療器械及其配套產品的製造生產,推動相關領域經濟數據的增長。有人說此次疫情是對於房地產是巨大的衝擊,但疫情反而有可能更加促動了人們置業安家的需求,特別是在醫療設施完備、管治水平理想城市。2019年12月15日中美之間達成了第一階段的經貿協議,這也為202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解除了一顆「定時炸彈」,是調整產業結構的良機。

因此,經濟學家的根據數據模型得出來的結論未必能預測到人類社會複雜系統裡的非典型性事件。2003年的SARS曾被經濟學家成為「第二次亞洲金融危機」,然後在非典過去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GDP數據錄得10%的增長。因此對於世界經濟發展引擎之一、擁有世界最完整產業鏈的國家、擁有最大勞動力管理市場的中國來說,短期衝擊更是調整、積累的好機會,為未來經濟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這次疫情就像是政府的一場「大考」。澳門特區新政府在這次狙擊疫情的過程中迄今為止交出了一份相當不錯的答卷,博彩業停業15天,犧牲了一些收入,但成功阻斷可能的傳染路徑,保障了市民安全;同時,特區政府在物資供應上狠下功夫,確保市民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這一系列有效的舉措更好地驗證了「一國兩制」優越性,與澳門特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的目標相一致。因為發展從來不僅僅是經濟數字的增長。作為「一國兩制」實踐的一片熱土,澳門自回歸以後已經積累了足夠應對疫情的財政儲備,在未來國家發展的大環境下,特區社會上下也是充滿了底氣和信心。

沒有一個冬天不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疫情不會阻止中國內地、澳門特區的經濟發展的腳步,只會為未來進一步發展打下更夯實的基礎。所以,面對未來,我們不需要太悲觀。

澳門城市大學葡語國家研究院助理教授吳玉嫻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