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諮詢不斷 數年未有結論
住屋問題拖得就拖
閱讀量: 2,180
出版: 2016-11-08 15:30
更新: 2016-11-08 21:33

d2

私人樓宇價格持續高企,經屋申請出現「恐慌性」現場,住屋問題有何解決辦法,政府先後就「澳人澳地」、「置安居」或「新類型公屋」的研究與諮詢,但均未有實質性措施或建議出台,政府的住屋保障長效機制內容是甚麼,社會無從得知,數年諮詢過去,全無成果,被批評只是空談一場。

「澳人澳地」三方案

隨著香港出現「港人港地」的政策,澳門社會亦一直要求實施「澳人澳地」,但何謂「澳人澳地」,政府在2013年委託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理工學院開展研究,研究小組提出三個方案,分別是一、「經濟房屋升級模式」,即在經濟房屋相關要求和限制的基礎上作適當調整,由政府建造和銷售。但收入及資產限制等較為寬鬆,價格由政府主導。

二、「協助澳門永久性居民家庭自置居所模式」,即由政府建造和銷售,或在政府主導下交由發展商執行。價格由政府主導,根據同區面積相若單位交易價的70-80%折扣定價。並提供適度的財政輔助措施。三、「港人港地」模式,即由政府透過公開招標批出土地予私人企業興建房屋。相關房屋建成後,發展商不得自留或分租所有單位,須全部推出市場發售。價格由市場決定。

「置安居」計劃擱置

政府在2014年將「澳人澳地」改名為澳門本地居民置業安居計劃(「置安居」),並進行為期60日的公開諮詢,那次諮詢就受惠對象、資格、收入及資產限制、出售方式、轉售及其他限制、單位面積及定價、援助措施等提出多項建議。政府的取態是若實施計劃,將在經濟房屋和私人樓宇之間承擔補充角色,面向有能力購買經濟房屋、但希望提升居住環境卻無力追上私人樓宇售價升幅的本地居民。長遠而言,「置安居」計劃與公共房屋、私人樓宇形成四層房屋供應環境,讓居民依據自身經濟能力選擇置業途徑。

政府在2015年公布置安居計劃諮詢報告,諮詢共收到2,543份意見,其中民意對是否推行「置安居」計劃取態呈兩極化,支持意見認為推行置安居的大前提是有充足的土地供應,不能與公屋爭奪土地資源;反對意見則憂慮置安居會爭奪公屋資源。當局認為社會未形成共識推行,因此擱置「置安居」計劃。

「新類型公屋」研究姍姍來遲

政府擱置「置安居」計劃後,隨即提出開展新類型公屋的研究,委託學術機構專項研究「新類型公屋」的政策,建議對象面向沒有能力購買私人房屋及在社屋制度支援網以外的人士。2015年時任房屋局局長楊錦華表示,當局會在當年底完成分析新類型公屋的研究報告,當中亦有針對性考慮「先租後買」。至於考慮讓新婚家庭、年青人先租公屋,再到私人市場尋找居所或申請經屋,當局已聽到這方面的訴求。不過一年過去,「新類型公屋」的研究仍然沒有公布,有立法議員就批評討論新類型公屋純屬空談,計劃失敗可能性很大。

「住屋保障長效機制」心中無數

特首在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堅持「居有其所,安居樂業」的施政理念,加強住屋保障長效機制建設,但這長效機制的目標與內容是什麼?市民不清楚。立法議員何潤生就認為,政府的房屋政策均是短中期措施,而且內容模糊,欠缺土地儲備、公屋時間表、上樓恆常機制及調研數據等,感覺政府心中無數,談不上長效機制。

專輯作者:鄭偉業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