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鮎魚到天鴿的應對落差
政府應對颱風僵化終出大禍
閱讀量: 3,465
出版: 2017-09-19 12:23
更新: 2017-09-20 00:47

c1-1

澳門位於華南地區,每年必定會受到不同強度的颱風影響,從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會逐漸增強成為颱風經過菲律賓與台灣後向華南各省市吹襲,而視乎颱風路經與風力會對澳門構建不同的影響,嚴重的更會令低窪地區嚴重水浸。2008年颱風「黑格比」吹襲澳門期間,低窪地區均出現海水倒灌,導致內港一帶一度出現停電,到2010年颱風「鮎魚」吹襲前,政府早兩三日已嚴陣以待,各部門也做好防風準備,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更罕有地落區巡視水浸監測站。相比之下,這一次「天鴿」吹襲前,各部門除了「呼籲」之外,並沒有任何實質措施防風,馮瑞權事前也沒有任何聲音與行動,最終這場超過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風災,斷送十人性命。從「鮎魚」到「天鴿」的應對落差,政府防颱風的思維不單沒有汲取經驗,反之是越來越麻目僵化,一日不改變這種施政思維,政府不會從這場風災中汲取教訓。

擋潮閘相信有效但落成無期

澳門低窪地區因為颱風而出現的水浸問題,歷史十分猶久,澳葡政府固然沒有根治之舉,特區政府同樣沒有治理辦法,多年來強調問題複雜,並不是特區自身能夠解決,多年來不斷研究治水之法,至今卻仍沒有令人滿意的成果。經過這次風災之後,特區政府相信必然會更全力推進內港治水辦法,長遠解決內港水患問題,保障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這一次的擋潮閘項目相信能夠有效防止海水倒灌,但項目預計最快要到2019年才能動工,更沒有落成時間表,以特區政府在基建方面的劣跡斑斑,再加上這一次要與內地協調,且要建擋潮閘對中山及內地有一定影響,既要考慮內地,又要考慮澳門,這一點令建擋潮閘難上加難,項目要盡早落成並不樂觀,可能又如輕軌一般是一張無了期的基建空頭支票。還有一點更重要是,2019年正是特首換屆的年份,屆時不論發生何事,彷彿也跟這一任的特首無關。

十年過去防風放軟手腳

擋潮閘落成無期,短期內其實亦有防治辦法,就是改變官方應對颱風來襲時的麻木僵化態度。皆因從「黑格比」重創澳門後,近十年來官員不單沒有從中汲取教訓,快速反應,反之隨著時間過去,政府漸漸放軟手腳,這一次風災事前,更加毫無實際行動防風措施與預警,這一次需要負責的官員,又豈止是一個馮瑞權。

c1-2

「黑格比」過後兩年,2010年太平洋形成了一個很強的風暴「鮎魚」,並向澳門迫近,當時「黑格比」造成的痛楚記憶猶新,政府事前嚴陣以待,民署巡查及清理公共渠網、加固樹木、拆除危險招牌;工務局緊急拆除危險棚架;勞工事務局加派人手到各建築地盤進行特別巡查,時任氣象局局長馮瑞權巡視水浸監測站運作情況。當年「鮎魚」最終改變路徑,沒有對澳門造成大影響。

欺山莫欺水終付上人命代價

來到這次「天鴿」,整個過程它的移動路經其實相對穩定,歐洲與美國早已指出「天鴿」將在珠江口一帶登陸,颱風風力不斷增加且適逢天文大潮,政府理應知道不能掉以輕心,理應如當年「鮎魚」般的嚴陣以待,然而翻開官方的新聞資料,「天鴿」迫近前,只找到文化局、勞工局與海事局發出的「呼籲」,並沒有任何實際的防風措施,更莫說是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的蹤影。同一個特首與特區政府,短短幾年間對待風暴來襲的態度折然不同。

c1-3

從「黑格比」到「鮎魚」再到「天鴿」,政府應對颱風吹襲的態度非常落差,在內港治水遲遲未有成效的情況下,政府在防颱風方面不單沒有汲取經驗,反之是越來越麻目僵化、越來越掉以輕心,這不是一局或一人能夠造成。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澳門每年必受颱風影響,欺山莫欺水,現在終付上人命代價。現在整個社會已成驚弓之鳥,反應必然快速,甚至有點「狼來了」,但幾年過去又會如何,政府不改變應對颱風的麻木思維,一日也未真正從這場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風災中汲取教訓。

作者:蔡少民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