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減廢風潮形成博企商界齊響應
政府環保基建政策滯後須急起直追
閱讀量: 3,650
出版: 2019-01-08 14:06
更新: 2019-01-08 23:36

一個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隨着全球對環保議題的日益重視,節能減廢已經逐漸變成全球性的風潮,這股風潮近年也吹至澳門,社會各界開始意識到環保對本澳長遠發展的重要性。過去十年本澳所棄置的固體廢物量正在持續不斷上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1年的每日約1.62公斤增至2016年的2.11公斤,當中近23%為塑膠,4成為廚餘。本澳的固體廢棄物減量和資源回收的成效一直未如理想,這方面跟政府的施政決心不足有關,例如全澳早有高度共識的膠袋徵費,政府一拖多年仍然未有消息,而建築廢料堆填區與垃圾焚化中心的飽和問題存在多年,相關的優化改善建議也是只聞樓梯響,政府實在須要急起直追。

環境保育問題政府後知後覺

本澳地小人多,旅客數以千萬計,環境保護問題突顯,假如處理不好,勢將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破壞澳門的旅遊業。政府於2017年公布《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 (2017-2026)》,訂定本澳未來10年在固體廢物方面的政策、具體減廢目標和行動計劃,算是回應了社會對這方面的訴求,不過計劃提出的目標內容,污者自付、分類回收、基建飽和等問題其實已經存在多年, 政府可謂後知後覺,有須要急起直追。

《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 (2017-2026)》提出3個行動方向,第一是透過推動對各類固體廢物實施合適的收費制度及生產者責任制,完善回收網絡配套和制訂協助回收業措施,第二是鼓勵參與具明確目標的減廢回收活動,第三是投放資源,建設與優化資源回收設施和環保基建設施,包括擴建垃圾焚化中心、建設中央廚餘處理設施等。

污者自付政府決心不足

第一點污者與生產者責任制是向市民或生產者收取一定程度的費用,從而減少廢物的產生,這方面雖然會增加市民的負擔,卻是目前社會高度有共識的事情,特別是膠袋徵費,差不多沒有反對聲音。皆因現時本澳每名市民平均一年使用803個膠袋,這種無法回收且焚化會釋出有毒物質的生活垃圾,亦沒有回收的價值,因此最佳的處理方式是增加使用成本,令到市民大眾減少使用,最近有博企與大型連鎖快餐店宣佈不再使用膠飲管,得到社會的讚許,反觀政府遲遲未願意踏出污者自付的第一步。

香港、內地實施膠袋徵費已有數年時間,多個國家已嚴禁店舖派發膠袋,澳門環保局從2012年開始提出膠袋徵費,再做公開諮詢,並於2016年2月完成「推行限制使用塑膠購物袋之制度」的諮詢工作,大部分意見對諮詢方案持正面態度,但三年過去一直遲遲未有立法,情況令人費解。所有城市垃圾徵費須要循序漸進,政府連最容易的第一步也不敢踏出,更何況是固體廢物的徵費,亦突顯政府在這方面的決心不足問題。

提高公民意識減少廚餘數量

第二點是鼓勵參與減廢回收,這方面政府一直以資助補貼的方式進行。本澳垃圾中有3成至4成屬廚餘,推動廚餘回收與垃圾分類方面的相關工作實在刻不容緩。政府去年年中推出廚餘回收先導計劃,並計劃推出廚餘處理設備資助計劃,資助有條件的機構購置設備,就地處理廚餘。措施推出不久,成效還是有待觀察,但廚餘的多少其實取決於市民的公民意識,如何教導市民與旅客自發性地進行「惜食」,會是減少廚餘的關鍵點。

另外,固體廢物回收需要回收業界的配合才能成事,政府去年年尾推出回收業設備及車輛資助計劃,不過有環保再生資源廠負責人坦然,業界普遍不看好行業前景,投資意欲大幅減少,雖然政府推出措施資助業界購買設備及車輛,但對於大廠家只屬杯水車薪,而較小的廠家沒有正式登記,無法取得資助,他們認為政府欠缺誠意,建議當局優化資助方式。

焚化中心飽和 堆填區超負荷

第三是投放資源興建基建,這點對於掌握巨大資源的特區政府而言理應最易處理,但問題反而是最為嚴重。由於中央廚餘處理設施仍需幾年才可落成,多年來本澳大部分的廚餘會連同其他都市固體廢物一併運往焚化中心處理,令到已經飽和的焚化中心加重垃圾處理的壓力,政府於2017的施政報告提出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至今仍然未有落成時間。

而更迫在眉睫的是建築廢料堆填區,現時堆填區的廢料愈來愈高,早超負荷,隨時有倒塌危機,更經常發生火警,而且沒有條件再擴大規模,暫時只能以土質改良,以及減少運往堆填區的建築廢料來處理。政府承認最佳方便是未來在本澳管理水域內以填土方式處理建築廢料,但填海所涉及的環保與政治問題不會更輕,只是政府已經別無他法。

政府的《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 (2017-2026)》方向是正確,但只是後知後覺與決心欠奉,令到一些問題惡化至此才去處理,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追回進度。環保風潮已經吹至澳門,在民意授權之下,政府推行的環保政策不應該再畏首畏尾。

作者:蔡少民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