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的貨幣根源
閱讀量: 4,848
出版: 2016-10-18 20:58
更新: 2016-10-18 22:07

  中國內地貧富差距之大,人所共知,但對於貧富懸殊現象背後的原因,多數人偏向於從政治方面尋求解釋,較為常見的說法是,內地權貴們官商一體,裡應外合,共同侵吞國有資產,恣意攫取經濟利益,置黎民百姓的死活於不顧。此說也許有些道理,但貧富懸殊現象之普遍,或許也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因為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不獨見於中國,歐美等國也有同樣的情況。

  在實行實物本位或金銀本位制度的經濟體系內,貨幣主要扮演了交易媒介和貯存媒介的傳統角色,由於實物供應受到物理條件的限制,貨幣不能憑空創造出來,政府難以採取貨幣政策,調控經濟。可是一旦進入實行「法定貨幣」制度的當代社會,情況便一百八十度逆轉,貨幣不再直接或間接與實物掛勾,政府印製鈔票的能力不再受到制約,就如聖經上所言:神說有光便有了光。現在則是政府說有錢便有了錢。於是財政紀律廢弛,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論是民主或獨裁政體的政府,大都傾向於開動印鈔機,靠增加貨幣供應,解決眼前的政治和經濟困境,但實際上卻是不斷的把問題往後推,製造更大的泡沫去防止現有的泡沫爆破。不停的印鈔票,這就是當今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一大主因。

  但為什麼不停印鈔票會加劇貧富不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貨幣供應量增加,最終會導致物價普遍上升,即所謂的通貨膨脹,並令到貨幣的購買力下降。這是常識。然而,從貨幣供應增加到出現通貨膨脹是一個耗時的過程,誰能趕在最初環節取得新增的貨幣,誰便是這場遊戲的大嬴家。道理顯淺易懂,在貨幣供應增加初期,包括資產價格在內的物價還沒有上升,取得新增貨幣者能夠以便宜的價格購入物品,待日後物價上升,再善價而沽,謀取利潤。而隨著物價逐步上升,愈遲取得新貨幣者的獲利空間便愈少,到後期物價已普遍上升之後,就算取得新增貨幣,也可能抵不過購買力的喪失,成為這場遊戲裡的最終輸家。

  在這樣的一場遊戲裡,只有少數人是贏家,多數人都是輸家。誰會是贏家?簡單的答案是有錢人。新增的貨幣供應,必須通過金融體系才能流入到實體經濟。除了特權階級外,銀行等金融機構放貸的優先對象,通常是擁有一定資產和社會關係的人士。簡言之,人愈是有錢,愈容易從銀行弄到錢。職是之故,資產階級往往較普羅市民更早著先機,把借來的錢用於投資和消費,發揮其先行者的優勢,賺取更多的金錢回報。

  可惜這種機會,並不屬於為數眾多、積蓄不多的受薪階級所有,他們只能眼巴巴看著自己微薄的工資,被不斷上升的物價所蠶食,胼手胝足工作,也僅足以糊口,投資發財,遙不可及。到了經濟陷入衰退的時候,他們又是最無力抵禦的一群,不斷向下流動,直至被經濟洪流湮沒。無怪乎俗話說:人搵錢很難,錢搵錢卻很容易。此所以老一輩經常訓示年輕人,要努力賺取第一桶金,以後才能過上好日子。

  經過一波又一波的貨幣政策調控,財富一次又一次的轉移到有錢人手上,循環往復,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這便是政府不停印製鈔票的後果。既然如此,像筆者一樣的受薪階級應該如何自處?答案只有八個字:努力賺錢、拼命儲蓄。悲夫!

 

作者:焱焱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