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醫療制度芻議
閱讀量: 7,897
出版: 2016-11-21 21:51
更新: 2016-11-23 00:58

醫療改革光輝五年,最近淪為坊間笑談,諸事不順的譚俊榮司長,亦一改其從前身為政府發言人時在鏡頭前的高調作風。平情而論,澳門的醫療水平雖遠不如鄰近的香港和新加坡,但相對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也不太遜色,不能因人廢事,一筆抹殺本地醫護機構和人員多年來一步一脚印的努力。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社會文化司長五年一任,人選或經常更換,但醫院却長伴你我左右,直到死亡為止。對廣大市民而言,關鍵是長遠醫療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倒不是個人的政績或榮辱。

本澳現行的醫療制度,筆者認為可議之處甚多,值得深入討論。個人整體觀感是,衛生部門主事官員,看來並沒有確切了解市民的真實需要,只是躲在辦公室中構想出一大堆鴻圖大計,向社會硬推硬銷,苦了小民的同時,也苦了一眾醫護人員。

目前,本地公立醫院為本澳居民提供免費或極其價廉的醫療服務,包醫包藥,但輪候時間之長,令人懊惱。簡單供求定律告訴我們,若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將會引起過度需求,做成資源浪費。顯然而見,公營醫療系統現時所面對的沉重壓力,很大程度是因為醫療服務訂價過低。政府或礙於民粹橫行,也可能是受到藥商、藥房等利益集團的游說,又或是官僚不做不錯的心態作祟,不敢貿然調高醫療服務價格,這除了加重公立醫院的負擔外,亦產生了排擠效應,搶了私營醫療部門生意,窒礙其長遠發展。

為解決醫療制度現存問題,筆者相信較為可取和異議較少的做法,是政府先行大幅調升公立醫院的求診費用,同時按比例增加醫療券的發放金額,並容許於所有公私營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這樣一來既可减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又可把求診者分流到私人醫院或診所,一舉兩得。在上述措施在實行期間,衛生部門宜同時參照本地醫療成本,制訂一套公營醫療訂價機制,定期更新診金和藥費,好讓價格機制發揮其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除此以外,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的醫療項目開支,為數不少,然而却無明顯的側重點。現時,公立醫院不分病症輕重、年齡大小,一律向求診者提供免費或廉價的醫療服務,在庫房充裕的情况下,提供全天候式的公營醫療服務,暫時仍然不成問題,但長遠而言,政府在醫療政策上必須要有所取捨,否則在財政匱乏之時,必將無以為繼。事實上,政府亦無必要向有經濟能力而身患小病的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相信市民大眾都能理解。

愚見以為,倘若必須作出選擇,絕大部分市民皆會挑「小病由自己付費、大病由政府包底」的選項。個人不願承受大風險,其理易明。職是之故,有限的醫療資源,應優先用於治療重症或長期病患者,例如維持免費向癌症病患者提供本地治療或送外診治服務,而其餘較輕的病症則應參照成本向求診者收取一定費用。

在概念上,兩者的分別,類近於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和全民危疾醫療保險制度的分別。前者由於逆向選擇問題嚴重,往往會導致制度被濫用,長遠而言,政府在財政上將難以負擔。故此,政府應優先考慮一些類似全民危疾醫療保險的制度。另外,照顧老幼傷殘是文明社會應有之義,免費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因此也應該包括年幼、年老以及傷殘的本澳居民。

最後,澳門人口只有六十多萬,並無任何規模優勢,其實無必要搞太多大而無當的醫 療設施,又或花大錢培訓專科人才,只要用好像送外診治這樣的外判服務就好。現時送外診治制度,相信是澳門醫療制度中最為病人和病人家屬稱道的措施,衛生部門宜於現有基礎上進行優化,相比興建傳染病大樓或離島醫院,更能贏得民心。

作者:藍振西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