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
閱讀量: 3,811
出版: 2019-04-15 14:03
更新: 2019-04-16 23:30


作者: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陳虹

 

中央政府於2019年2月18日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大灣區要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社會文明程度要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為了達致這個目標,必須發揮粵港澳各自的教育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全力推進灣區教育融合,培養助力灣區建設的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更提到,為了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例如:支援澳門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在廣東建設粵澳子弟學校或設立港澳兒童班並提供寄宿服務;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政策的具體落實,既要考慮粵港澳三地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也要發揮三地的優勢,取長補短,協調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一、合作辦學,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及旅遊教育基地:澳門教育和人才培養遇到較大的發展瓶頸就是空間不足。澳門面積小,教育空間缺乏,學校規模不大,對人才培養造成一定的局限。澳門與葡語系國家關係密切,中葡雙語人才儲備充足,可成為培養中葡雙語人才的重要基地,助力國家「一帶一路」重要戰略的推進。回歸近20年來,澳門累積了豐富的旅遊教育和旅遊發展經驗,可為大灣區打造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旅遊教育基地。澳門公、私立高校擁有充足的教育資源,可以承擔這方面的工作。

因此,可以通過粵澳高校合作辦學,粵提供辦學「硬體」―校舍及科研基地;澳門提供辦學「軟體」―師資及實習機會,合作落實把澳門建設成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及旅遊教育基地。具體選址可考慮在橫琴,因該處有地緣優勢,人員流動暢通,具備合作辦學的充分條件。

二、粵澳課程互認,為港澳子弟學校發展提供支撐:澳門子弟在內地升讀中小學要面對兩個困難。首先面對語言困難,澳門學校的授課語言主要為粵語或英語,內地則是普通話。澳門學生如到內地讀書,首要過的是語言關,有些學生會因不適應而返回澳門,父母也不得不放棄工作跟隨回流。另一困難是,保送是澳門學子升讀內地高校的重要途徑,而現在內地就讀的澳門子弟不能透過港澳保送升讀內地高校。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應逐步加強澳門學生的普通話水準,為學生消除語言障礙創設條件。另一方面,在廣東建設港澳子弟學校或設立港澳兒童班,其課程設置必須融合粵港澳課程的特點,並且三方都能互認。在保送升大方面,要研究是否能把在內地就讀的澳門學生納入保送範圍,以加強港澳子弟學校的吸引力。

三、暢通到內地就業的管道,促進港澳青年融入灣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為港澳發展提供了偌大的平臺,港澳地理空間狹小,行業種類亦相對狹窄,港澳青年要抓緊大灣區機遇,融入國家發展並為自身謀求更廣闊的出路。

祖國龐大、創新的就業空間,能夠成就港澳青年人的夢想,讓他們學以致用,發揮所長。可邀請大灣區城市和其他省市的企業,到港澳舉辦人才博覽會和招聘展等,讓港澳居民知悉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發展需要哪些專業人才,讓有意前往大灣區發展的大學生及居民預先裝備自己。甚或可通過招聘展的即場面試獲得工作機會,省卻親身到內地求職的不便。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