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的政經結構分析
閱讀量: 4,524
出版: 2020-07-14 12:33
更新: 2020-07-15 00:17

中國和印度兩國軍隊,自六月間在加萬河谷爆發衝突造成雙方互有死傷至今,邊境局勢高度緊繃。經協議與溝通後,雙方暫定規劃四公里的緩衝區,為中印關係情勢稍稍降溫。但另一方面,自去年十一月印度在RCEP談判後突然喊暫停,即使在泰國及越南皆嘗試遊說的狀況下,印度總理莫迪仍表示,即是RCEP條文對印度有利,但印度將不參與有中國在內的貿易協定。該如何理解中印之間在政治與經濟上的矛盾,仍應從國際結構切入。

就亞洲的政經結構而言,隨著中國戮力開展一帶一路戰略及推動RCEP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漸改變了亞洲一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面貌,但這也讓傳統大國都認為受到來自北京的地緣政治挑戰。印度尤其感到身陷重圍,因為北京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已經囊括了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斯里蘭卡,尤其中國與印度宿敵巴基斯坦建立的經濟走廊更令印方極端不滿。從印度媒體的輿論可以觀察到,印方對中國的擔憂與不滿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面中國在亞洲與全球經濟中經濟實力的崛起,壓制了具有重疊性的印度,例如印度對東南亞國家展開的「東向政策」就受到一帶一路戰略的干擾,印度提出的「印度製造」概念由於依賴中國的原物料供應具有高度侷限性,還是難以和中國製造相比擬。另一方面,中國在經濟成長的支持下加大了軍事力量及外交擴張的空間,對印度在南亞扮演的「領導性強國」的戰略目標產生衝擊,尤其過去中國對斯里蘭卡的拉攏更成為彼此難解的心結,也讓印度在這次邊境衝突後更感受到來自中國的進襲。

就過去中俄印戰略三角關係而言,即使中俄印彼此的認知與觀點始終存在矛盾,但為了打造全球多極體系來取代美國獨霸的單極體系,三國多願意放下歧見共同合作。俄羅斯總統普亭曾提出涵蓋中印的「大歐亞夥伴關係」構想,正是這氛圍與共同利益下的產物。但這次的中印衝突,俄羅斯卻難以在中印關係間扮演樞紐角色,原因在於:一方面中俄於2019年透過聯合聲明將雙方關係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相較之下,俄印遠比不上俄中關係來得緊密;另一方面,俄印之間由於經貿連結不深,除了軍事武器的出口與軍工領域的合作外,俄羅斯顯然沒有什麼可以吸引印度的利益。因此,為了拉攏印度,俄羅斯拋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作為交換,而中俄印三角關係的巧妙轉變卻正中美國下懷。

對美國與西方勢力而言,由於過去的印度實行不結盟主義,不輕易靠向任何一邊,但隨著川普上任後,美國在過去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上推行「印太戰略」,若缺乏印度的支持將無以為繼。在去年底中印因RCEP產生嫌隙時,讓美國抓到機會,故而川普在今年2月曾訪問印度,得到印度總理莫迪的高度歡迎。而當前中印關係緊張之際,美國副國務卿赫爾和印度外交秘書斯林格拉透過線上會議,就雙邊和多邊外交合作、海上安全等議題,重申美印關於建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願景。對印度而言,相較於過去的中俄老友,西方世界顯然更加支持他,而美英加紐澳組成的「五眼聯盟」又持續對印度招手,在思索後新冠肺炎時代的世界格局,印度很難不心動。

對中印兩國來說,如何妥善處理衝突危機,打破零和競爭的思維,考驗著兩國政府的智慧,但兩方由於都存在利用民族主義來統御人心的現況,即使沒有擴大衝突的意圖,但未來在政治與經濟上的摩擦恐難在短時間內消弭。

淡江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執行長蕭督圜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