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反思現時社區引流策略 竭力保持旅遊業發展與民生平衡
閱讀量: 8,621
出版: 2023-05-29 17:59
更新: 2023-05-31 10:10

今年以來,澳門的旅遊業迅速復甦。然而,隨着旅客的回流,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許多居民和社區團體近日紛紛反映,過多遊客導致他們的日常生活受影響,並認為相關問題在疫情後比起疫情前更為嚴重。事實上,四月份入境本澳的旅客人數只有2,274,050人次,相當於2019年同期的近七成。為甚麼在旅客人數不及疫情前的情況下,居民卻有更大的「痛感」?實際上,這正是與政府大力推動引流旅客至非旅遊區的計劃有關。

疫情前,社會已有大量聲音指澳門旅遊承載力到達頂點,但政府當時引用旅遊學院的報告,暗示澳門旅遊承載力飽和只是一種旅客集中在旅遊區所造成的「錯覺」,只要將旅客引流至其他地區即可解決。因此,政府在疫情期間開始積極舉辦一系列「社區旅遊經濟拓展」計劃活動,並邀請網紅宣傳社區的「特色店」和「深度遊」,期望逐步把人流引向其他區域。此舉成效顯著,疫情過後,旅客不再局限在傳統旅遊區活動,而是轉向探索其他地區的特色。

但大量旅客湧入居民生活的社區,就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令不少一向依靠「街坊生意」的餐廳大排長龍,居民被迫改叫外賣,部份街道更出現水泄不通的情況,令居民寸步難行。當由過往的置身事外,轉變為如今的身歷其境時,大部份居民的「痛感」也就變得更為強烈,對旅遊業的不滿亦大大增加。

引流本是好事,亦無可厚非,惟造成今天的局面,問題就在於政府對引流目標的設定得不恰當。筆者認為,引流策略的核心應該是「分流」,故其目標就是為了舒緩旅遊區擁擠不堪的情況,而不是現時這種為旅遊區騰出更多空間,甚至意圖把每一區都打造成旅遊區,以無止境地接待大量旅客的方向。換言之,政府仍應推動旅客以旅遊區作為主要活動範圍,其他區域只是為旅遊區稍作分擔、補充。不宜因商界給予壓力,就忽視旅遊活動對居民造成的巨大負外部性,強行把每一個區域打造成旅遊區,並掩蓋旅遊承載力已接近極限的事實,以迎合商界謀求期利益的需求,而損害了澳門社會的長期福祉。

試想想,若澳門到處都是旅遊區,在一年內接待五、六千萬的旅客,但旅客所到之處皆是人山人海,公共交通完全不勝負荷,長久下去豈不是在自拆「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招牌?而且,當居民僅存的「喘息空間」被奪去,勢必會為社會埋下不穩定的因素,日後將不利於澳門保持穩定和國家安全。

筆者相信,在可見的未來,旅遊業仍會是澳門的支柱產業之一,因此支持其發展是必要的。不過,在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政府和社會各持份者也應考慮如何與民生平衡,切忌傾斜於發展一側,而導致最終顧此失彼。社會必須明瞭,只有穩中求進,才是永續澳門發展的「上上策」。

吳啟鋒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