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最新時事

編輯推介

澳門打造「體育之城」 推多項體育盛事常態化

澳門要打造成「體育之城」,除須豐富本身已有的著名體育品牌——大賽車、國際馬拉松等外;亦須大力發展其他體育盛事/比賽(常態化),令澳門更具吸引力。旅客(「粉絲」)來澳觀賞體育盛事/比賽,澳門零售、餐飲、酒店等行業亦會受惠。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可慢慢成型,經濟可變得更扎實,更有抗跌能力。 足球 足球是國際上最受歡迎的運動,不論宗教、種族、文化背景,足球都可團結所有參與者。內地足球文化成熟,每年內地都有不同足球俱樂部打入亞冠精英聯賽、亞冠二級聯賽等,澳門可和中國足協合作,爭取澳門成為上述足球俱樂部的「預熱」比賽城市(在俱樂部赴外地參賽前先在澳門熱身)。針對2026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第三圈(比賽至2025年6月10日),亞國盃(下一屆在2027年舉辦),若澳門有合格的國際標準場館,澳門可向中國足協爭取澳門成為國家隊熱身賽/正式比賽的城市。每年暑假期間,澳府可和商界合作,邀請著名歐洲或亞洲足球俱樂部來澳作表現賽(慈善賽),吸引各地旅客(「粉絲」)來澳觀賞比賽。持之以恆,當澳門累積足夠舉辦國際足球比賽的經驗後,澳門的足球「地位」當然不同。當有亞洲國家球隊因不可預測的原因而未能在本國舉行主場比賽時,澳門極可能成為首選的替代地方。 網球 國際上有四大網球公開賽:澳網(1月)、法網(5月)、溫布頓(6月)及美網(8月)。參考上述舉辦月及在旅遊淡季期間吸引旅客(「粉絲」)來澳,澳府和企業合作可考慮在每年3月或4月舉辦網球比賽,邀請著名網球員來澳參賽(慈善賽)。第四季已有大賽車,國際馬拉松等著名體育盛事,太多活動不用在第四季一起舉行,只會「浪費」活動,舉辦的成本也會增加,倒不如盡量安排在其他月舉行,成本及效益將更理想。 游泳 澳府可考慮首先在澳舉辦省港澳游泳比賽,累積舉辦比賽的經驗,同時舉辦邀請賽,邀請國際著名職業游泳運動員來澳參賽(慈善賽)。下一目標就是爭取成為舉辦亞洲游泳錦標賽的城市。澳門擁有一流及符合國際標準的游泳設施,只要組織、經驗、人手許可,澳門有條件及能力爭取舉辦此項大型比賽。考慮協同效應及吸引更多旅客(「粉絲」)來澳及延長在澳逗留時間,游泳比賽和網球比賽可在同一時期舉行。 產業鏈可漸成形 上述只是部份建議。社會集思廣益,坊間可建議澳門適合推那些體育比賽(逐步商業化)。各項體育盛事(比賽)在澳舉行,除一般服務行業獲益外,也可帶動相關的運動服裝、鞋類、紀念品、運動器材等行業,形成商機、漸成產業鏈。體育盛事(比賽)在澳舉行,眾多媒體也會來澳進行採訪報導,報導體育盛事(比賽)之餘,澳門作為「體育之城」的形象也會隨報導向世界各地宣傳。 安排新增體育盛事(比賽)在旅遊淡季舉行,避免和第四季的活動在同一時期舉行,相信澳門市民、業界、主辦單位、服務供應商等都樂見及十分配合,對旅客(「粉絲」)來說更是一大好事。一年四季,在不同季度有不同的文化、體育等盛事(比賽)在澳舉行,旅客(「粉絲」)不需集中在某一季來澳,都可感受澳門的與別不同。 當然,澳府推新體育盛事(比賽)之餘,亦需繼續對現有著名品牌——大賽車、國際馬拉松等做好各樣工作,加大力度保持其吸引力及競爭力;同時須顧及澳門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環境。現有體育盛事繼續發光發熱,新增體育盛事(比賽)吸引更多的旅客(「粉絲」)來澳,澳門——「體育之城」的形象水到渠成。 梁立身

降級消費 大勢所趨

新冠疫情三年,對內地,港澳產生十分巨大的負面影響。新冠造成無數生命離去,無數人失去財產(工作)等;亦徹底改變內地,港澳原來的社會狀況、經濟結構、工作模式等。新冠疫情「已過去」一年多,內地,港澳經濟是否如當初預期,全面復甦?答案當然不是。我們看到內地房地產深度下調,繼而影響所有周邊行業(工作),如裝修、傢俱、原材料、地產經紀等行業(工作),影響之廣,震動整個社會。由於收入減少,市民不願(沒有能力)高消費,現在流行降級消費,人之常情(十分理性)。內地經濟前景不明朗,港澳不能幸免。 降級消費,大勢所趨 平常心面對 筆者日前往港辦事,辦事地點在中環(上環)。由於客戶臨時通知須處理急事,會面須改期。一個人的午餐不用太講究,就去一間著名中式快餐廳(貪其快、環境不錯、食物安全等因素)。進入快餐廳後(約12點),人數之多,令人驚訝。在進入快餐廳前,筆者曾留意快餐廳附近的高級餐飲場所,有顧客,但人數遠遠不及快餐廳內的人數。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字,2024年7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值臨時估計為291億港元,較2023年同月下跌11.8%。2024年6月的修訂估計較2023同月下跌9.7%。與2023年同期比較,2024年首7個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值臨時估計下跌7.3%。 比較2024年7月與2023年7月,高價值產品跌幅驚人-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下跌25.0%);百貨公司貨品(下跌24.3%);汽車及汽車零件(下跌27.9%);傢具及固定裝置(下跌22.4%)等。經濟不景,消費者那有能力(心情)購買名貴物品。與之相反,疫情後,港人「北上」逐成習慣。新衣服可以不買,但每日三餐(二餐)不能少。在港消費80港元,可能只是一餐費用,但在內地可能已是二餐的價格。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的數字,9月21日(週六),香港居民出境人次近38萬,入境人次近28萬,淨負數10萬。內地旅客入境人次近9萬7千,出境人次近9萬,相差不大。出入境淨負數人次已「反映」港零售業(服務業)等面對的處境。 澳門方面,和香港面對的挑戰有不同有相同。澳人「北上」,在疫情前已是常態。疫情後可以「澳車北上」,吸引部份澳門中產逐漸愛上「北上」,對澳門餐飲業(民生區)的影響十分深遠。居住在青茂或關閘口岸附近的澳門居民,由於距離近及出入方便,當然是去珠海消費(理性消費)。北區的餐飲業,不論是平日或節假日,面對的挑戰非輕。居住在氹仔的居民,考慮時間成本,一般平日不會「北上」,但當節假日來臨,就會「澳車北上」。氹仔的餐飲業(民生區),平日的生意較節假日好。中產「澳車北上」,在珠期間於大型倉儲式商店購買日常用品(包括食品)、為自己的座駕入電油(或充電)、一家人午/晚餐、看電影等,全部加起來的成本較在澳低,中產當然趨之若鶩(理性消費)。 澳門的獨特優勢,旅客來澳必訪六大博企旗下的大型娛樂綜合設施。大型娛樂綜合設施內提供多元服務-休閒、餐飲、衣服、手信等,旅客樂而忘返;而在大型娛樂綜合設施附近的企業也會得益於源源不絕的旅客。當然,經濟不理想,消費者小心消費(比較價格),不會因為身在大型娛樂綜合設施內就成為「土豪」,一擲千金。 降級消費,大勢所趨,社會只能以平常心面對。企業面對降級消費,就須思考是否要更改經營模式,迎合新常態?每個行業的特性不同,消費者對不同產品/服務等有不同等級的需求。在資本主義社會內,政府不會教企業如何做事,企業須根據本身情況應對局勢。改變會否帶來成功,沒有人可以保證。 梁立身

輕軌媽閣站通車後 市民/旅客有增加使用輕軌?

2023年12月8日,澳門輕軌媽閣站正式啟用,輕軌終於將氹仔和澳門「接通」。媽閣站已啟用半年多,有更多市民/旅客使用輕軌?根據輕軌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8月,輕軌日均乘客量為15,900人次。比較2023年11月(媽閣站未啟用前),該月的日均乘客量只是6,500人次;再看2024年1月至8月的數據,6月最低(11,600人次),2月最高(16,700人次),證明媽閣站的啟用吸引更多人使用輕軌。協和醫院站9月剛開通,石排灣站和橫琴線有望在本年年底通車。在石排灣站和橫琴線投入服務後,日均乘客量將持續增加。但要看到乘客量突飛猛進,就須等待東線投入服務後才可出現,但輕軌亦不能(不會)成為使用量最高的澳門集體運輸系統。 使用輕軌次數將持續增加 但輕軌難成使用量最高的集體運輸系統 輕軌(氹仔線)2019年12月10日正式營運。當初為鼓勵更多人使用輕軌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及澳門特區成立20周年,2019年12月及2020年1月可免費乘坐輕軌。因此,2019年12錄得日均33,000人次的乘客量,至今仍未被打破。2020年1月,由於「失去」新鮮感,加下1月下旬出現新冠案例,日均乘客量下跌至16,000人次。2020年2月,輕軌正式收費,加上新冠疫情,日均乘客量只有1,100人次。疫情已過去一年多,今年8月的數字只是15,900人次,和媽閣站未啟用前(6,500人次)是有「可觀」增長,但仍未能打破33,000人次的紀錄,輕軌的前景面對重重挑戰。 媽閣站啟用確實吸引部份居住(工作)在媽閣附近的市民,但增加使用輕軌的人數相信未如當局預期。基於保護媽閣廟(世遺)及受制於周邊環境,媽閣站未能建在媽閣廟「旁」。市民/旅客在媽閣站下車後,只能以步行(10分鐘以上)或其他交通工具到媽閣廟,對居住(工作)在下環區(或周邊)的市民,吸引力不太大。縱使當局新增巴士線連接青茂口岸/關閘至下環區至輕軌媽閣站,使用的人數也不多(筆者曾在平日使用上述巴士快線,由輕軌媽閣站上車至青茂口岸,全程車內總人數不到20人)。 協和醫院站9月剛開通,石排灣站和橫琴線有望在本年年底通車,相信日均乘客量將持續增加。日後,若旅客(市民)經橫琴口岸來(回)澳,有了橫琴線,對氹仔市民,對在氹仔住宿的旅客等有一定的吸引力。石排灣站開通後,居住在石排灣(周邊)的市民,上班/上學(特別是目的地在氹仔)將多一個出行選擇。以筆者為例,若只是一人,由外地回到澳機場後,本人會用輕軌,本人在氹仔居住(縱使下車後,仍須步行10分鐘回家)。交通便捷(不會「塞車」)及輕軌車間內空間大(使用人數不多)是本人選擇輕軌的原因。 當協和醫院站,石排灣站和橫琴線全部啟用後,有望打破日均33,000人次的紀錄。但由於輕軌本身的設計(氹仔的月台),現時只使用兩節車廂(最多可載客200人)。根據筆者目測,應該可增加至四節車廂。澳府在輕軌啟用前曾公開表示,若使用四節車廂,載客量可升至400人。但即使輕軌日後使用四節車廂,和現時巴士的日均乘客量仍是天壤之別。 根據澳門交通局網頁資料,2023年,澳門巴士的日均乘客量58.69萬人次(全年平均計算)。2023年12月(輕軌媽閣站開通),數字是59.91萬人次;11月(輕軌媽閣站未開通),63.86萬人次。2024年1月至6月,日均61.13萬人次。數字反映輕軌媽閣站的啟用,對巴士服務需求沒有太大影響。展望未來,若新一屆澳府沒有決心改革資助乘坐巴士制度,巴士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不減。輕軌系統不會成為載客量高的集體運輸系統,澳府每年仍須對巴士及輕軌服務作出大量補貼。 梁立身

雙慶年宜向居民派特別消費券 貼民意減居民壓力

2024年9月12日,報名參選特首提名期截止。9月10日,岑浩輝向選管會提交383名選委(本次選委總人數為400人)的支持。岑取得逾95%選委支持。根據法律規定,須取得至少66名選委的支持(簽署提名表),才能報名參選特首選舉。岑成為唯一有資格參選特首選舉的人。根據法律程序,選管會將審查岑是否符合法律資格參選特首,並須在9月18日(最遲)公布審查結果。競選宣傳期將由9月28日開始,在10月11日結束,10月12日為冷靜期,10月13日(星期日)為特首選舉日。 岑如無意外將成新特首 岑宜借雙慶年向市民派特別消費券 今年是雙慶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特別日子,為隆重慶祝上述盛事,澳府應該為市民所想,和澳門居民共同慶祝上述盛事。疫情已過去一年多(全球在2023年年初全面開放,全球民眾逐漸回復以往的生活方式)。內地(香港及澳門)跟隨全球步伐,逐漸向全球開放邊境,內地(香港及澳門)民眾的生活模式也逐漸回復從前的形式。 當初,世人普遍認為全球在疫情過後,全球經濟將會迅速及全面復甦。但事與願違,中美關係沒有改善,而內地房地產深度大調整(房地產佔內地GDP比重不少),繼而影響內地其他行業,內地經濟要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仍有漫漫長路。澳門是小型經濟體,向全球開放,全球(內地)經濟若是「輕傷風」,澳門就是「重感冒」。疫情過後,除博彩業逐漸回復盈利外,澳門其他行業的處境非十分理想。以銀行業為例,根據澳門金融管理局的資料,截至2024年6月,澳門銀行業營運結果為41.85億(澳門元,下同),按年跌43.3%;期內不良貸款升至4.6%,當中非居民部分升至6.1%。澳門銀行業盈利下跌(不良貸款上升),正是反映澳門經濟面對的挑戰非輕。澳府今年進行公開賣地(是自2008年來的首次,相隔16年)。兩幅土地,一幅沒有投資者出價競投;另一幅則由一家公司出價投得(只有一家公司出價競投)。澳門現時的實際營商環境,投資者對澳門前景的態度,社會當然心中清楚。 特別是澳門基層市民,疫情是過去了,但民生用品/食品的價格在過去一年的升幅驚人,基層市民面對的壓力十分巨大。中產方面,原本希望出現的經濟全面復甦沒有出現,公司減薪或「凍薪」的例子不少;面對「供樓」,子女教育/生活等多個開支,中產面對的壓力亦非輕。因此,岑在2024年12月20日正式就任為特首後,筆者建議新一屆澳府應聽民意,向社會公開宣布派發特別消費券,和全澳市民共同慶祝雙慶年,亦同時減輕全澳市民面對的壓力。 建議派發的是「特別消費券」,有效期(使用期)由2024年12月20日起至2025年12月19日止。由於是一年期,不會有通脹壓力(市民不須急於在3個月或半年內使用消費券)。市民將有充裕時間考慮如何使用消費券,用在什麼用途等。消費券的金額,考慮是一年期,也參考現金分享的金額,澳門工資中位數等數據後,筆者建議是8,800元。 為審慎使用公帑,須符合一定條件的澳門居民才能享有上述消費券。首先,參考「非強制央積金──2024年度預算盈餘特別分配」的做法,在消費券使用的首日(2024年12月20日)起計算,甲(持澳門居民身份證)須在過去一年中,有不少於183日須在澳門生活。當然,乙就讀外地高等教育課程、丙年滿65歲但常居內地、丁在深合區學習、就業、創業及生活等原因也可享有上述消費券。 使用條件,在疫情期間,澳府已有多次派發消費券的經驗。分析過去的經驗及考慮市民的實際需求,本次消費券,市民同樣可選擇使用消費卡或新一屆澳府以電子形式將款項存入市民的電子戶口內。重要規則——消費券只能在澳門境內使用(消費),不能兌換現金等條款仍然生效。筆者建議每日使用金額上限改為1,000元,不須將上限定為400元或300元(金額太小),方便市民使用。市民可使用消費券支付水費、電費、電話費等。另一建議(社會可再作討論)-消費券可支付私人房屋租金,用作支付銀行貸款。 業主A收到私人房屋租金(消費券的金額),A須要消費,A一定會使用上述款項,A同樣會促進澳門經濟,為什麼不能用消費券支付私人房屋租金?B欠銀行C貸款,B用消費券支付,銀行C收回款項。銀行C有新資金可用作新貸款,B準時支付欠款,不用被列為「黑名單」,對雙方以至社會都是好事。為什麼不能用消費券償還銀行貸款? 疫情是過去,但澳門基層(以至中產),中小企的壓力仍然十分重,推「雙慶年特別消費券」,是貼民意減居民壓力的好方法,新一屆澳府應該採納。 梁立身

哈以戰事發生近一周年 戰事會「結束」?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海陸空全方位突襲以色列,造成逾千名以平民及外國人死亡,全球震驚。突襲過後,以社會質疑為什麼當局「沒有」任何情報顯示哈會突襲以?以情報機關全球知名,為何今次失算?在極短時間內,以組織全方位軍事行動進攻加沙地帶。以表示一定要完全消滅哈馬斯後,才會停止軍事行動。下(10)月就是哈突襲以一周年,戰事有可能「結束」? 戰事可能「結束」 但雙方血海深仇解不了 先說結論,即使哈以最終停火,實際也只是表面停火,巴勒斯坦人民對以色列的仇恨不會減少。在哈突擊以後,10月8日,以向哈宣戰,並在數天內向加沙地帶投下數以千枚炸彈。10月27日,以對加沙北部發動大規模地面攻擊,以對哈的全方位攻擊由此開始。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OCHA) (https://www.ochaopt.org)的統計,由10月7日開戰以來,哈以戰事至今已造成巴勒斯坦方-逾40,000人死亡(當中包括婦女,兒童),逾90,000人受傷;以色列方-逾1,200人死亡。根據2022年的數據,約二百四十萬人居住在加沙地帶,現時死亡人數達40,000人,死亡人數佔人口1.67%,數字令人悲傷。有人可能說,死亡人數40,000,數字不算高。「對」,以絕對值算不高。但若以人口比例計,1.67%的人口死亡,是十分恐怖的數字。假設一個國家的人口是一千萬,1.67%是167,000人。若是一億人口的國家,就是1,670,000死亡。死亡人數佔人口1.67%,當然是高。 加上傷者逾90,000,只是短短一年,逾十三萬巴勒斯坦民眾死傷,佔人口5.42%,觸目驚心。在傷亡的個案中,不少是婦女及兒童。以無差別及全方位向加沙地帶攻擊,平民死傷無數。甲是巴勒斯坦人,生活在加沙,即使甲不是哈馬斯一份子,甲也會十分憎恨以。因為甲的親人、朋友、同學、同事等在戰事中不是死,就是傷。甲不會原諒以(甲的例子在加沙地帶不是少數)。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的仇恨將會一代一代傳下去,正是哈今次突襲以眾多目的之一。 以當局當然知道上述情況會發生,但由於社會的巨大壓力(特別是國內的極右勢力,加上極右政黨-宗教錫安主義黨-在執政聯盟中的關鍵地位),以當局須向國民展示徹底解決哈的決心,以當局「別無選擇」只能以大規模,無差別向加沙地帶攻擊。不論是學校、難民營、醫院、聯合國建築物等,只要懷疑建築物內有哈馬斯份子,攻擊的命令在極短時間內會傳達到部隊手中。無差別向加沙地帶攻擊,造成大量平民老百姓死傷,全球大部份國家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多個國家協調哈以雙方永久停火,但哈以各有要求,哈要求以完全退出加沙地帶,以堅持完全消滅哈,雙方的「叫價」相差十萬八千里,要談判成功,談何容易? 美國是以背後的堅定支持者。但以無差別向加沙地帶攻擊,大量平民老百姓死傷,在美已引起不少民眾不滿。不少民眾由最初同情以,支持以向哈反攻,現時已改為保留態度,甚至認為以的攻擊規模已遠超自衛需求。以現時的攻擊規模「可能」不只將哈馬斯「徹底」消滅,更有「可能」令加沙地帶徹底消失﹗美國總統拜登希望在任期屆滿前促使哈以永久停火,不能將此「包袱」交給下一任總統,自己更可青史名留。 不論拜登最後能否成功,即使以哈簽署永久停火協議,此協議也只是表面。三四年後,當各項條件(內在及外在)成熟及某一方(不一定是以哈)有足夠能力,協議將成白紙,戰火將再次重來。屆時,受苦受難的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平民老百姓。 梁立身

從巴黎奧運看中美如何發展體育事業

2024巴黎奧運剛結束。根據巴黎奧運會官方網頁(https://olympics.com/zh/)的資料,美中(金牌數量)並列第一(同樣是40面)。由於美國的銀牌,銅牌及金銀銅牌總數都高於中國;因此,在獎牌榜的排名上,美國第一,中國第二。美中佔第一二位,某程度亦反映美中的國家綜合實力。2008北京奧運,中國金牌數目第一(主場之利是重要因素)。差不多20年後,中國的金牌數目和美國一樣,中國向世人證明中國擁有雄厚的體育實力,取得金牌非單靠主場之利。當然,細看中國國家隊獲得的金牌分佈,中國須承認中國的總體體育實力(特別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三大球類運動——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仍然不足,和世界強隊的差距仍然存在(差距不少)。 對抗性運動「非」中國所長? 個人(非對抗性)運動,中國佔上風? 中國在巴黎奧運獲得40面金牌。當中(部份)有跳水8面、乒乓球5面、舉重5面、射擊5面,共23面,佔金牌總數57.5%。美國獲得的金牌分布如下(部份):田徑14面、游泳8面、籃球2面、足球1面,共25面,佔金牌總數62.5%。除乒乓球外,中國前四位獲金牌最多的項目都是個人(非對抗)項目,不需和對手作出任何身體對抗,只須集中精神及體力獲取最高(優)成績。乒乓球雖然要和對手直接比賽,但亦不須身體接觸。反觀美國,在全球最受歡迎的三大球類運動中——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美國都有「斬獲」。美國取得男子籃球,女子籃球及女子足球三面金牌。美國亦獲得女排銀牌及男排銅牌。上述運動項目的「含金量」(商業價值等)都是世界公認。上述項目(除排球外),都是「實牙實齒」的身體直接對抗比賽,更講求身體素質,團隊合作等各種因素,美國取得以上成績,證明美國綜合體育實力仍然深厚。排球雖然不須身體直接對抗,但對體力、反應力、團隊合作等也要求極高。在三大球類項目中,中國只有女子排球隊符合資格參加比賽,但在1/4決賽中以2:3不敵土耳其。曾幾何時,中國男女排球、女子足球、男女籃球都符合資格參加奧運會,但今屆只有女排出現在奧運會,令人失望。 田徑(100米/200米/400米等)和游泳雖然不是身體直接對抗的比賽,但八名選手同時一起比賽,也是一種十分刺激及需求心理素質極高的「對抗性」運動。美國單單在田徑和游泳已取得22面金牌,證明美國在陸海運動的成績極其突出。在田徑項目,美國得14面金牌,第二位是肯尼亞,但金牌只有4面,兩者實力相距極大,美國仍是田徑場上的「霸主」。在游泳項目,美國得8面金牌、澳洲7面、法國4面、加拿大2面,美國實力強大,但不再是一枝獨秀。 在跳水項目,中國包攬所有8面金牌,沒有一個奧運會成員可以取得一面跳水金牌。中國實力非凡,有嚴格及極其出色的選拔方法,代代有能人輩出。展望未來,中國仍將雄霸跳水項目一段十分長的時間。在乒乓球項目,中國同樣包攬所有5面金牌。但我們看到瑞典、日本、北韓等全力以赴(實力不少),在比賽中和中國隊有一拼的實力。展望未來,中國乒乓球隊將面對更激烈的比賽,對手的實手將繼續提升。稍有不慎,乒乓球奧運金牌不是理所當然。 美中對如何發展體育事業各有不同計劃/策略,沒有那一個方法是絕對優勝。當然,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仍是全球民眾最喜歡的競技運動。中國若希望成為真正的世界體育強國,須有完整方案(包括商業贊助,商/學界支持等)如何發展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若中國可以在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的國際比賽中取得佳績,中國屆時就是真正的世界體育強國。 梁立身

新一任特首可放下「包袱」修改房屋政策

8月21日,現任行政長官賀一誠宣布因身體原因,不會競逐連任特首一職。至筆者撰寫本文時,只有兩位人士公開表態——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表示考慮是否參選,鄭子明公開宣布參選特首選舉。如無意外,岑浩輝將取得逾350位選委支持,鄭子明因未能取得至少66位選委的支持,最終未能「入閘」。待國安委審查岑浩輝的參選資格後,選舉將進入競選期。岑浩輝將會「落區」和市民接觸,傾聽市民意見,並撰寫最終政綱。如無意外,岑浩輝將會順利高票當選第六屆行政長官候任人(須待中央最後任命,才能正式成為第六屆行政長官當選人)。岑浩輝將第一次擔任特首,現屆澳府的政策若有任何不合時宜,岑浩輝當然可以修改,當中包括房屋政策。 房屋政策不須太複雜 社屋,經屋及私樓「三大板塊」足矣 現屆澳府的房屋政策是執行「五層架構」——經屋、社屋、夾屋、長者公寓及私人樓宇政策。就在現屆澳府任期即將屆滿之時,當局宣布將在北區興建夾屋。至此,現屆澳府的「五層架構」房屋政策全部「落實」。現在賀一誠表示不會競逐連任,新特首當然須要審視現屆澳府的房屋政策是否適合澳門實際情況及長遠的發展。 澳門人口不多,根據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字——不足70萬人常住澳門。現在新城A區的各項基建工程如火如荼,不少社屋,經屋等正在興建(部份相信最快可在明年第一季入伙)。現屆澳府2022年公布資料,A區將規劃興建3.2萬個單位,當中包括2.4萬個經屋、4,000個社屋及4,000個其他類型房屋單位。澳門土地面積不多,人口數量同樣不多,但澳門有足夠土地可給予70萬人安居樂業。 澳門人口不足70萬人,房屋政策不要複製,簡單,直接即可。澳門房屋政策分為「三大板塊」足矣。首先,每個政府都有責任照顧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的市民。因此,興建社屋是澳府應有的責任。弱勢群體沒有能力在市場租賃單位,政府當然須為上述市民提供居所,此為興建社屋的最大目的。現屆澳府興建長者公寓,最大目的是協助住在「唐樓」的長者搬遷至有電梯的大廈,方便長者的日常生活及出行。社屋當然也可達成上述目的。長者支付租金入住長者公寓,弱勢群體支付費用租用社屋,性質類似。不少新社屋在澳門不同區域即將落成,新一屆澳府可修改«社屋法»,澳府就可協助住在「唐樓」的長者搬遷至社屋。當然,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予長者,可能需在社屋增加不同配套,改善長者的日常生活環境及方便長者出行。現時已有不少長者住在社屋,澳府作為大業主,經驗豐富。 第二,經屋可以繼續興建,但數量不能太多。按«新經屋法»,經屋已沒有任何投資價值。購買經屋的永久居民是購買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的單位。當業主「離開」後,此經屋可作遺產給予業主的繼承人。日後,若繼承人申請政府資助時,此經屋不會作為繼承人的計算資產。由於只是購買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的單位,有意購買經屋的永民須清楚明白本身的需求,財務能力等因素後,才決定是否「入市」。經屋價格雖較私樓低,但費用也是不少,準買家須小心「做功夫」,才作決定。 第三,私樓。澳門是資本主義社會,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經濟的好與壞,用家(投資者)對未來的看法等都會影響是否「入市」的決定。政府的責任只是根據市場的發展及需求,定期提供足夠土地給予發展商公開拍賣。拍賣價格由市場決定,政府不須干預。經濟好(前景亮麗),發展商爭相出價,土地成交價格當然高。經濟不太好(前景不明朗),發展商審慎出價(甚至不競投),土地成交價格當然低(或沒有成交)。上述正正是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市場經濟的表現,政府不需驚慌。在市場「火熱」時,政府加推更多土地予市場,令市場明白政府有充裕的土地儲備,市場上不會缺乏土地發展,發展商的競投價也會逐漸回歸「正常」。在市場「平淡」時,政府可暫時不推任何土地,給予市場空間及時間「消化」存貨,用家(投資者)明白政府「不會」推土地,就會評估是否是時候「入市」。澳府做足上述功夫,私人市場自然會回歸「正常」狀況。 現屆澳府表示為了幫助夾心階層「上樓」,因此須要興建夾屋,其實不然。首先.現屆澳府「規定」若購買私樓.首期須至少30%.正是干預市場的表現。發放貸款的職責是銀行.銀行有足夠能力分析借貸人的財政能力.首期多少應由銀行和借貸人協商。現時私人樓市已沒有「辣招」,買賣雙方可自由買賣,是回歸正常的做法。面對經濟不太好(前景不明朗),澳門私人樓價格有序向下在所難免。只要澳府取消首期30%的規定,已可大大幫助夾心階層「上樓」。澳府根本不須自行興建夾屋,代替市場的工作。 好的政策不須複雜,不須多重架構。政策簡單,直接,令市民真正得益就是好政策。新一任特首願意傾聽市民的心聲? 編輯:岑浩輝已向特首請辭,生效日期為2024年8月28日。 梁立身

不改革資助乘坐巴士和現金分享計劃是浪費公帑的表現

8月11日,行政長官選委會選委已被選出。日前,澳府公佈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日為10月13日。除早前一位澳門永久居民公開表示有意參選特首選舉外,其他有意參選的的人士相信在短期內將公佈其意向。本屆澳府的工作有得有失,其中令社會較失望的是不改革資助乘坐巴士和現金分享計劃。筆者期望新一屆澳府將以審慎使用公帑為原則,真正落實到政策上,不要再浪費公帑。 本屆澳府多次強調審慎使用公帑 但就不是不修改資助坐巴士和現金分享計劃 疫情3年,為應對疫情(減輕居民的負擔及確保經濟保持一定的運作),澳府表示已動用逾一千五百億(澳門元,下同),金額驚人。幸運的是,澳府財政儲備充裕。至2023年年底,澳門財儲仍有逾五千八百億,澳門是一個幸福及幸運的社會。本屆澳府多次強調政府須十分審慎使用公帑,不能浪費。社會當然明白此道理,但澳府的實際表現自相矛盾。 筆者多年來一直建議澳府改革資助乘坐巴士和現金分享計劃,但澳府就是不接受建議,社會當然失望。2024年,澳府向717,018名永久居民及30,850名非永久性居民各發放1萬及6,000元,涉及金額近74億。統計局日前公佈資料,至2024年上半年末,澳門總人口為68.7萬人,當中居澳的外地雇員人數為181,108人。代表以澳門為常居地的澳門居民只是約50萬人。現金分享總人數約75萬,「多出」的25萬人在那裡? 筆者多次撰文,批評現時的現金分享計劃內容不理想(不公平)——將珍貴資源分配給非常居澳的居民,對常居澳的永民或非永民不公。甲是澳永民,他十多年前已移民至外國,三四年也不回澳一次,或一年只回澳逗留10多天。但根據現時的現金分享計劃規定,甲可獲現金分享,因為甲是澳永民。現金分享的原意是將澳府的財政盈餘分配給在澳常居的居民(此原則十分重要,不能忘記),重點是在澳常居的居民﹗甲10多年前已移民至外國,站在公平角度及將社會珍貴資源再分配的原則下,公帑當然只能用在以澳為常居地的居民身上,甲不應獲現金分享。 要改正錯誤,十分簡單。澳府只須修改現金分享計劃,在計劃中加入以下條件——澳永民或非永民每年須在澳居住最少183日的規定,才可獲現金分享,即可解決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上述新加的條款,只須「照寫」社保發放7,000元的央積金規定,當中包括若干豁免情況,如永民或非永民在外地升讀大學,永民或非永民年滿65歲且常居地是內地等!筆者就是不明白,只須簡單修改計劃(筆者深信立法會一定全力配合),將資源真正用在以澳為常居地的永民或非永民身上。本屆澳府就是不做,令人失望。 本屆澳府(前屆政府)一直致力推行「綠色出行」,「公交優先」等政策。可惜,現時資助乘坐巴士計劃沒有將資助金額「封頂」,和原來的目的絕對自相矛盾!澳府希望澳人減少使用私家車,多使用集體運輸系統——巴士,因此使用公帑資助澳門居民(此原則十分重要)乘坐巴士。原意是好,但計劃不完善,有漏洞。首先,任何人都可享津貼(只要他/她持有某電子支付卡或「聚易用」加乘車碼支付巴士費用),他/她就可享津貼。乙是旅客,最簡單(省錢)的方法就是購買某電子支付卡。每次乘坐巴士都有津貼,為什麼不買?此政策將資源分配給非澳居民,資源分配不公。第二,計劃的津貼金額沒有「封頂」,代表不論乘坐多少次巴士,都有津貼。此模式當然會造成資源被浪費。有「免費午餐」,正常人當然會「用盡」,人之常情。 修改資助乘坐巴士計劃就可解決浪費資源等問題。首先,將資源用在澳居民身上,而非任何人都可享有(合法在澳工作的外地員工是否可享有津貼?社會可再討論)。將資源只用在澳居民身上是澳府應有的責任。第二,津貼金額須有上限。筆者建議的上限金額為3,744元:現時巴士票價為6元,以每天兩次為例(上下班或上下學),一星期六天,金額是72元(6*2*6)。一年52個星期,金額就是3,744元(72*52)。澳府可借鏡港府的做法。修改支付津貼方法為澳居民須先自行支付巴士費用(6元),30天後再到指定地點(如便利店,政府部門等)以拍卡形式取回津貼。澳府不須規定居民一個月須乘多少次巴士才能獲津貼,原則是每年津貼上限為3,744元。A可能上半年已乘坐624次巴士,A的津貼金額就是3,744元(624*6),A在下半年就不能再享有任何津貼。此方法十分清楚,簡單,直接。B一年只乘坐300次巴士,可獲津貼1,800元(300*6)。 根據澳府和兩巴簽署的合同,以2019年最高峰客量的10.4億援助費用作參考計算,10.1億為「封頂」金額(澳府資助的金額),「10.1億」只可減不可加。若不改革計劃,澳府每年須投放近10億,當中多少資源被浪費(乘坐一站,巴士費用6元,澳府資助),多少資源被非澳居民使用...大家可想而知。社會當然支持澳府審慎使用公帑,但上述兩個計劃就證明澳府沒有真正落實審慎使用公帑的例子,新一屆澳府有勇氣及政治決心改革嗎? 梁立身

區域司法合作遙遙無期 新一屆澳府會認真處理?

2016年6月,在沒有預先向社會解釋原因前,第四屆澳府表示已主動撤回《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法》法案(下稱「法案」)。本屆澳府沒有對法案作出任何跟進或處理,令人失望。8月11日,行政長官選委會選委已被選出。10月13日,選委將選出新一屆行政長官候任人。澳府不跟進/不處理法案的後果是被澳門終審法院定罪的罪犯,只要身處海外,不進入澳門,就不用接受法律的制裁,在海外消遙快活。足足8年,法案沒有任何進展,社會失望。澳府遲遲不提交新法案,判決不能有效執行,正義不能伸張,澳門作為法治社會的形象只會被削弱。 司法協助對多方有利 將罪犯逃犯繩之於法 澳門法院對案件作出判決,控辯雙方皆可就判決上訴(上訴結果可能是加刑,減刑等結果)。但在澳門終院作出終審判決後,控辯雙方必須尊重及接受終院的終極判決,這就是法治﹗判決是否可以有效執行,就須看被告是否在澳門。被告甲(已被終院定罪)但不在澳,甲身在外地城市A,就只能看澳門和A是否已簽署《司法協助及執行協議》(下稱「協議」)。在沒有協議下,甲終生留在A而不到澳門,澳門法院及澳府就沒有任何辦法,甲可以一直消遙法外! 筆者先不說外國地方,澳府和內地或香港未能簽署協議,社會對澳府當然失望。香港和澳門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實施「普通法」,澳門和內地實施「大陸法」,三方的法律制度雖然不同,但只要三方願意簽署協議,協議一定可以簽署。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的日子。25年,澳門仍沒有和香港簽署協議,被定罪的人在香港生活富裕,是法治的笑話。 澳門實行「一國兩制」,除外交及國防事務由中央管轄外,根據《基本法》第十九條,澳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授權下,澳門可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協議。澳門,內地和香港的關係十分密切及往來頻繁,澳門須首先和內地和香港簽署協議,確保已被定罪人不會利用法律的空白,逃避法律的制裁。 現時實際情況是,雖然內地和澳門(香港)沒有簽署協議,但若嫌犯在澳門(香港)涉嫌犯罪逃到內地,內地公安部門會全力協助捉拿嫌犯。捉拿嫌犯後,內地公安部門會在內地和澳門(香港)的邊境將嫌犯移交澳門(香港)警方處理。上述處理方法是在沒有協議下的「可行」方法,但不是最佳方法。最佳(合法)方法是三方簽署協議,雙方根據協議執行法律,有法可依,做法及程序完全滿足各自的法律要求及保障各方權益,包括嫌犯的權利。 制定法案的內容,有若干重要原則須遵從。一,嫌犯所犯的罪行在兩地都是罪行,如殺人、行賄、強姦等。若罪行在被要求方一地不是罪行,被要求方不能將嫌犯送回要求方。二,無罪推定、疑點利益歸嫌犯、公平公開審訊、上訴權等基本法律精神及原則都必須寫入協議內。三,追溯期的設立。若罪行在一地的追溯期是10年,逾10年後,就不能向另一方要求移交嫌犯。四,送回已被定罪的人士。B的最高法院已將乙定罪,並確定乙在C,B可要求C協助將乙送回B接受法律的制裁。五,死刑。澳門沒有死刑,若要求方有死刑的處罰,澳門就不會將嫌犯移交給要求方,除非要求方明確不會判處或執行死刑。 上述只是制定法案的部份基本原則,筆者期望第六屆澳府在任期內完成法案及提交立法會審議(當然前提是須和內地和香港商討法案內容)。推出法案的草稿前,澳府須向社會作公開諮詢,集思廣益,務求法案的內容更好更周全,做到保障各方權益及符合法律的精神及要求。法案一天未完成,我們只會見到已被定罪的人在澳門境外風流快活(享受富人的生活)。被定罪人只要不進入澳門,被定罪人就不用接受法律制裁,公平公義嗎? 梁立身

視聽專區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