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最新時事

編輯推介

習近平拜登會面氣氛良好 但前景充滿挑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在三藩市會面。上述會面是繼一年前兩人在巴里島面對面會面後的首次會面,國際社會普遍希望兩人多接觸(不管是電聯,面對面會面等)。美中作為全球第一第二大國,多接觸、多溝通、多見面不只對中美有益,對全球向前發展也有幫助。三藩市會面氣氛良好,但明年是台灣大選年,美國大選年等,中美多合作的願景仍然充滿挑戰。 美中是全球第一第二大國 多合作對中美以至全球都是好事 國際間普遍認為美中多接觸、多溝通、多見面對雙方,以至全球都是好事。可惜,美國和中國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兩國人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個人理念等都不同,加上美國的國策是維持美國作為全球唯一超強國家(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必須」保持超強地位),美國不會容許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盟友)的實力和自己接近。美國一定會以一切辦法將雙方「距離」維持在極大差距,美國才會安心(放心)。 台灣在明年1月舉行大選。民進黨的代表是賴清德及蕭美琴。至筆者撰寫本文時,「藍白合」未能成事,侯友宜及柯文哲將各自爭取勝選。民進黨「以逸待勞」,加上民進黨是執政黨,明年台灣大選,筆者原定已認為民進黨勝出的機會較高。現在「藍白合」未能成事,民進黨勝出的機會更是高於7成﹗站在美國立場,她不希望「親中」的候選人當選,民進黨繼續執政對美不是壞事。站在中國立場,她不希望民進黨繼續執政,樂見「藍白合」,但未能成事。而最大的現實是,不管是「綠或非綠」在明年「520」上台,台灣大部份民眾對內地的印象及認同感不好(美國樂見),內地如何處理?美中對台政策不會有共識。美國要確保台灣維持現狀(美堅定維持「第一島鏈」政策),內地的目標是執行台灣和內地和平統一計劃,「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共識談何容易。 美國在明年11月舉行大選。現時的民調顯示,若是拜登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特朗普將會勝出大選。美國7成民眾認為拜登(81歲,明年是82歲)年齡太高,擔心他未來(2025至2028年)未能有效履行總統職責。民主黨內部當然知道問題所在,現時已有部份民主黨人士爭取代表民主黨參加明年總統大選,期望在明年取得大選勝利。美國較台灣的情況「更差」——美國大部份民眾對內地印象不佳(甚至敵視)。因此,民主和共和兩黨的最大的共識就是不喜歡(抗衡)中國。不喜歡(抗衡)中國才可以取得選民的選票﹗因此,不管誰代表民主黨(拜登仍有較高機會)或共和黨(特朗普的機會最高),為了取得最多選票,候選人都會主張以偏激方法對抗(制裁)中國。候選人甲提出一個對華政策,候選人乙將提另一個「更辣」的對華政策,候選人丙會再「加碼」,如此類推。在此環境下,明年的美中關係,若能保持在現在的狀態,已屬萬幸。 雖然拜登在多次場合上已表示,不尋求和中國「脫鉤」,但美國和盟友的政策就是逐步和中國「分開」。若美和盟友認為合作不會對國家安全、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有威脅,美和盟友歡迎/樂意和中國多多合作。若有任何威脅(那怕是可能性極低),美和盟友就不會和中國合作,以至用各種方法抗衡(制裁)中國。以上是現實,明年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候選人勝出大選,美國會繼續執行上述國策。展望可見未來,中美合作仍然充滿眾多挑戰。 梁立身

第一屆學青會圓滿閉幕 澳門代表團勇奪佳績凱旋而歸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學生(青年)運動會於11月5日至15日期間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主任何鈺珊等出席開幕式,並前往威寧青運村為澳門體育代表團打氣,在賽場一同見證運動員的奪金時刻。澳門體育代表團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擔任團長,代表團共派出174名運動員(校園組90人,公開組84人)參加17個比賽項目(校園組5個,公開組12個),是次運動會於11月15日晚上舉行了閉幕式,澳門體育代表團校園組及公開組選手累計獲得2金1銀1銅,成績令人鼓舞。 在校園組的項目,王泳欣在大學組女子自選槍術項目勇奪冠軍,其後再於大學組女子自選劍術項目收獲銀牌,個人共收獲一金一銀。另外,蘇楚雯亦於大學組女子自選長拳項目取得銅牌。在公開組的項目,陳珮琳在女子50米蛙泳預賽及決賽先後打破自己於2023年9月所刷新的澳門紀錄,並於決賽以31秒62的成績奪得金牌。 此外,澳門運動員在學青會中亦刷新了不少澳門紀錄。除了公開組陳珮琳之外,校園組林志聰亦分別在中學組男子100米蛙泳預賽以1分03秒63的成績,以及中學組男子50米蛙泳預賽以29秒09的成績,打破該兩個項目的男子15至17歲組澳門分齡紀錄。同時,校園組葉聖陶於大學組男子甲組1500米田徑項目,以4分02秒49打破了自己於2023年4月所刷新的澳門紀錄。 教青局、體育局代表,以及教練和運動員出席閉幕式。澳門體育代表團副團長、教青局副局長丁少雄出席閉幕式並勉勵運動員,對澳門運動員在賽場上拼盡全力,展現日常訓練的成果及拼搏精神表示肯定。同時,希望澳門的學生和青年運動員能夠繼續努力,在學習、生活與訓練間取得平衡,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期望他們在未來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以哈戰事進入第二階段
以「勝利」在望,但前景不明

10月7日,哈馬斯以「海、陸、空」戰術突襲以色列,令以措手不及,以情報單位對此「完全」沒有任何警覺,令以社會質疑政府保護民眾的能力。以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反擊,全方位攻擊哈控制的加沙地帶。至筆者撰文時,以公布以軍已「控制」加沙北部,加沙(及巴勒斯坦其他地區)已有逾萬名死者(當中近四成是兒童),而以方的死亡人數近一千五百人。以軍要取得戰事的勝利「沒有」難度(問題是多久)。據報,以已開始和盟友為戰後作準備,規劃使加沙不再成為以的「計時炸彈」,但前路充滿挑戰。 以可取得戰事勝利 但前景不明 以軍是正規軍,現階段據報只動用十萬部隊進攻加沙,但以同時已徵召三十萬部隊待命,如此龐大數量軍隊,當然不是用來攻擊加沙,而是用來防禦來自黎巴嫩真主黨的攻擊,甚至來自伊朗。但至目前為止,真主黨只是對以發動小規模的攻擊,暫沒有大規模攻擊以的意向。伊朗暫時仍只停留在「口水戰」,「沒有」動用任何公開軍事力量打擊以。 哈是民兵組織,成員約兩萬多。哈的武器配置、通訊能力、人數等都不能和以軍相提並論。但哈對加沙環境十分熟悉(眾多地下通道貫穿加沙,令人防不勝防),加上居住在加沙的民眾十分信任哈(經過一個多月來的「無差別」空襲,加沙民眾對哈更信任,對以更憎恨/仇恨)。以軍進入加沙後,將面對的不只是兩萬多的哈民兵,更要面對數以十萬討厭/憎恨以的普通老百姓,以軍將面對嚴重的挑戰及危險。以軍須盡快有一套正確及快速方法辨別哈民兵及普通老百姓,不能再任意錯殺平民。不然,若以軍繼續「無差別」對待所有加沙(巴勒斯坦)民眾,巴民眾對以的仇恨、憎恨只會愈來愈高。 以軍絕對可以取得和哈戰事的勝利,但即使以「完全」消滅哈,沒有哈的加沙,將來定有另外一個「哈」出現,取代現時哈的位置。巴勒斯坦的普通老百姓一樣仇恨、憎恨以,戰事勝利不會解決核心問題。以當然知道上述情況,因此,以正和盟友商討戰後的工作,包括如何確保加沙不再是以的「定時炸彈」。綜合不同媒體報導,現在討論的「加沙管治方案」,包括1)由聯合國臨時接管加沙。2)由多個西方國家(美、英、法等)組成的聯合部隊(負責加沙的保安事務),及由多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的委員會,臨時管理加沙。3)參考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簽署的和平條約中管理西奈半島的模式,即在加沙組建由多國部隊和觀察員組成的維和部隊。 不論是上述那一個方案,或最終另外有新版本,筆者認為加沙最終也必須歸還給居住在加沙的民眾自行管理。自己的土地自己管理,是最符合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為了預防另一個「哈」出現,在選出任何民選代表前,以極可能會制定「提名、參選、被選、選舉」等各種規定,以避免「反以」人士可以參選。加沙未來將可能設立提名委員會(提委員)及資格審查委員會(資審會)。甲希望參選成為民意代表,須先得到提委會的提名。提委會同意提名甲(同意甲不是「反以」人士)後,將由資審會審查甲是否符合參選資格(審查甲是否「反以」人士等)。 設立上述機制,可確保參選的巴居民不是「反以」人士。此規定也可適度延伸至任職於加沙的各政府部門員工。在新機制下,加沙政府,立法機關等皆由不「反以」人士組成,以色列樂見其成。但,屆時巴民眾看在眼中,是否仍然會「信任」新一屆政府?筆者存疑。 梁立身

內地「長假」安排宜改革 同時嚴格執行年假權

多年來,若是農曆新年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內地政府都會特意安排「長假」給予內地民眾在上述節慶中休息(民眾可和家人團聚,出行等)。多年前,利用上述方法增加民眾出行(遊)的意願,促進消費,對內地經濟是好事,是正確的政策。但現在內地經濟容量已經十分龐大,是否再須用上述方法「鼓勵」民眾出行,促進消費,值得社會討論。筆者認為現在宜改革「長假」安排,同時嚴格規定各單位須落實執行年假權(對違規單位,依法判處罰款等)。 短時間大量出行人數令各種成本超高 宜由民眾自行決定「長假」 多年來,每年年初(農曆新年)及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通過不同渠道(電視,各社交平台等),看到內地在上述期間出現大量民眾回鄉(家)、出行而造成的「奇景」(高速公路「變成」大型停車場,各景點內最具「代表性」就是人...)。短時間內出現大量人士出行,人數之多,令全球側目。根據«新華社»報導,文化和旅遊部10月6日公佈2023年中秋節、國慶日假期的市場情況。經測算後,假期8天,國內旅遊出行人數達8.26億人次(內地總人口約14億),同比增長71.3%,較2019年亦增長4.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7,534.3億(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29.5%,較2019年增長1.5%。 短短8天,實現逾七千多億收入,但社會有沒有想清楚當中的「成本」是多少?社會看到的景象是由於太多人同一時間到某一景點,為了保障民眾的生命安全及給予民眾有「足夠」空間欣賞景點,景點場地只能實施人流管制。民眾須等二、三、四…小時才能進場,比比皆是。若您是當中一員,有何感想?若您是景點內的工作人員,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有何想法?上述都是「成本」,沒法簡單計算價值多少。但出行的目的是希望有快樂的時光,遇到上述情況,有嗎? 再看酒店情況,由於在同一時間內,太多人抵達甲(地方),甲所在地的酒店房間數量供不應求。面對高需求,在商言商,酒店當然會將房價調升,從而賺取最高利潤,是合法的行為。同時,高房價亦會令需求減少,某程度可以保證酒店提供的服務水平(不會因為太多客人,而不能或提供欠佳服務,從而影響酒店的聲譽)。品牌酒店須要顧及集團聲譽,酒店當然會上調房價,但同時亦會保證服務質數。上述高房價是「長假」安排造成的後果,不是自然現象。但由於已被安排7天或8天長假(對不少民眾,上述就是一年中可以休息的日子),不少民眾不得已也只能和家人出行。 在改革「長假」安排的同時,內地須同時嚴格規定各單位須落實執行年假權(對違規單位,依法判處罰款等)。內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全國假期辦法)已制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包括1月1日、農曆正月初一、初二等,總共11天。另外,«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年假條例)亦已規定僱員的有薪年假日數,例如工作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等。現時大部份單位都會落實執行全國假期辦法,但不少單位仍然沒有認真執行年假條例。僱主不遵守年假條例,僱員沒有年假權。結果是,當僱員被安排7天或8天長假,她/他「無奈」只能放假。 內地現在已是現代化社會,政府須加大執法力度保障民眾依法享有的各種權利,包括年假權。各單位落實執行年假條例,僱員按年資依法享有有薪年假。假設乙擁有11年年資,乙的有薪年假是10天,加上強制假日(1月1日等),及每週六及日,乙絕對可以自制「長假」,不須政府代勞。將自制「長假」的決定權交回民眾手中,民眾自然會選擇他/她最喜出行的日子。出行日子由個人決定,市場就會作出最合適的反應(價格根據市場不同情況調整),而其結果亦最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梁立身

香港「減辣」 澳門會跟進?

香港特首李家超10月25日公布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當中亮點(外界早已「預計」)是推出住宅「減辣」措施,包括(1)額外印花稅-適用期由三年降至兩年;(2)買家印花稅-由15%減至7.5%;(3)新住宅印花稅-由15%減至7.5%。香港房地產界普遍認為「減辣」力度不足,但認為港府願意走出第一步,是好的開始,並期望港府盡快推出第二輪「減辣」措施。澳門一樣有住宅「辣招」。澳門特首賀一誠本月中旬將發布2024年施政報告,坊間普遍認為澳府一樣會推出住宅「減辣」措施,關鍵是措施力度的強弱。 全球經濟環境不明朗 澳門是時候「減辣」 在澳門財政局的網頁,可查閱由2010年起的澳門房地產數據(住宅交易宗數及呎價),方便市民及業界了解市場,是好的服務。澳門現存的住宅「辣招」分別是:(1)針對「短炒」行為,購買住宅後一年內出售住宅,須向澳府繳納20%特別印花稅;一至二年內出售住宅,須繳納10%。上述措施針對由2011年6月14日起取得的住宅。(2)針對非「澳門居民」,由2012年10月30日起,法人、自然人商業企業主或非澳門居民取得住宅,須額外繳納10%印花稅。(3)由2018年2月10日起,購買第二個住宅的購買者,須額外繳納5%印花稅。若是購買第三個或以上的單位,須額外繳納10%。 2012年9月(2012年「辣招」生效前),澳門(全市)住宅成交宗數為1,219宗(澳門半島 - 916,氹仔 - 250,路環 - 33),澳門半島的平均樓價(每平方米)是56,471(澳門元,下同),氹仔是72,837元,路環是83,930元。2014年3月(2012年「辣招」推出一年多後),澳門住宅成交宗數為693宗(澳門半島 - 548,氹仔 - 121,路環 - 24),澳門半島的樓價是85,786元,氹仔是96,229元,路環是106,125元。2015年3月(「辣招」推出二年多後),澳門住宅成交宗數為410宗(澳門半島 - 315,氹仔 - 53,路環 - 42),澳門半島的樓價是87,384元,氹仔是89,550元,路環是112,265元。2012年「辣招」的成效是:兩年多後,2015年3月,澳門全市的住宅成交價格沒有下調,反而上升。 2018年1月(澳府「加辣」前),澳門住宅成交宗數為1,986宗(澳門半島-901,氹仔-123,路環-962),澳門半島的樓價是110,218元,氹仔是106,586元,路環是139,157元。2019年3月(「加辣」一年後),澳門住宅成交宗數為583宗(澳門半島 - 456,氹仔 - 69,路環 - 58),澳門半島的樓價是110,014元,氹仔是100,608元,路環是127,591元。2018年「辣招」的成效是:一年後,2019年3月,澳門全市的住宅成交價格沒有太大變化。 2023年9月,澳門住宅成交宗數為146宗(澳門半島-114,氹仔- 25,路環-7),澳門半島的樓價是78,555元,氹仔是82,540元,路環是130,105元。先比較過去兩年的住宅成交宗數,以9月為例,2021年9月(400),2022年9月(248)及2023年9月(146),數字令人擔心,住宅市場缺乏成交,證明欠缺資金入市「掃貨」。再比較2019年3月和2023年9月的成交價,澳門半島的價格已由十一萬調整至七萬八千,調整幅度約30%;氹仔由十萬跌至八萬二千,下跌幅度約20%。成交價反映市場真實情況,現時經濟並不十分理想。業主現時願意調整價格,期望促成交易,但大部份買家認為未來有機會再調整,因此不急於「入市」。 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穩,滿足市民對居住的剛性需求下,內地由本年年中開始已逐步放寬各項嚴格控制或限制購買商品房(住宅)的措施。內地執行「認房不認貸」政策、各省市逐步取消「限購」政策、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貸款利率等都是令市民更容易「上車」或換樓,期望穩經濟。香港和澳門都是外向型經濟體,十分依賴外圍的經濟環境。香港在上(10)月推「減辣」措施(坊間認為推出時間太遲,但也是好的開始)應對經濟及房地產市場變化。澳門同樣面對內需不足問題,樓價向下調整20%至30%,住宅成交宗數減少,澳府是時候「減辣」。 現在社會的注意力是澳府會推出多少「減辣」措施,力度如何?綜合各因素,筆者認為澳府可能取消針對非「澳門居民」實施的額外繳納10%印花稅措施,及調整針對「短炒」行為措施-購買住宅後一年內出售,原須繳納20%特別印花稅,可能改為10%;一至二年內出售,原須繳納10%,可能改為5%。是否如此,我們拭目以待2024年施政報告。 梁立身

俄烏戰爭未停 哈以戰事又起

筆者原預計俄烏戰爭「有望」在本年內步向和平之路發展,但世事多變。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造成數以千計人命傷亡,以色列全力還擊,哈馬斯和以色列發生歷年來最嚴重的衝突。至10月21日(以色列時間),哈以雙方的死亡人數(大部份死者是平民)逾5,700人。哈以發生嚴重衝突,對俄烏戰爭的發展亦有影響。筆者原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可逐步回穩,現在看來,全球和平及經濟復甦之路仍是漫漫長路。 哈馬斯目的不是取勝 「引」阿拉伯國家加入和以戰爭才是 一般來說,正常人是理性的,明白事理。可惜,當事情涉及仇恨、宗教、民族、意識形態等不同因素後,持分者都不會以理性及務實態度處理問題。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將位於中東的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地分為兩個國家──一個是猶太國家(以色列)和一個是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可惜至現在,上述地方仍只有一個完整的以色列及一個不完整的巴勒斯坦。 站在巴勒斯坦人(大部份阿拉伯國家)立場,哈馬斯是一個合法組織。2006年,巴勒斯坦舉行立法會選舉,哈馬斯贏得立法會132個席位中的74席,哈馬斯成為巴勒斯坦的執政黨。可惜,一年過去,哈馬斯下台,法塔赫(另一個巴勒斯坦政治組織)上台。目前的情況是,哈馬斯控制加沙地帶,法塔赫控制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實際是一個國家,兩個政府;西方國家只承認法塔赫政權為巴勒斯坦唯一合法政權,而哈馬斯則被西方國家認為是恐怖組織。 哈(背後的大力支持者為伊朗)為什麼選擇本月向以發動突擊?我們先看國際環境。2023年3月,沙特阿拉伯(遜尼派最大影響力國家)和伊朗(什葉派最大影響力國家)同意恢復外交關係。2023年8月,美國媒體報導,為促成以色列和沙特建交,美國正考慮為沙特提供「安全保證」,以亦會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作出讓步,務求令沙特認真考慮和以建交。哈瑪斯原本只是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在巴勒斯坦的一個分支。1988年「哈馬斯章程」規定,創立哈馬斯的宗旨是解放以色列佔領下的巴勒斯坦,哈馬斯亦多次公開表示「必須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哈最高的目標是「消滅」以色列,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不是她的最高目標。即使不能將以色列「消滅」,哈(伊?)亦想方設計令以面對一個又一個挑戰及危險,哈絕不會讓以安枕無憂及沒有任何惡劣條件下安全及生存下去。 哈的目標不是取得和以色列戰爭的勝利。哈的目標是「要」以用盡全力回擊哈。若以全方位、大規模、使用大殺傷力武器等攻擊加沙,令加沙成為「地獄」,造成數以萬計的平民百姓(特別是長者、婦女、兒童)傷亡,正正是哈的目的。通過現在無遠弗屆的社交平台(哈當然會大加利用),將上述恐怖、悲慘、血淋淋等影像向全球發放,國際社會或遲或早就會要求以減輕攻擊加沙的力度,而最重要的是激發全球回教信徒的同理及同情心,激發全球回教信徒對以作出種種抗議(包括武力行動)。上述正是哈本次向以無差別攻擊的最高目的。 以絕不會輕易減輕對哈(加沙)的攻擊力度(以表明要完全消滅哈),若加沙平民百姓的傷亡數字十分恐怖,黎巴嫩的真主黨、敘利亞、以至伊朗都有可能加入戰事。美國承諾給予以色列安全保證,若上述國家加入戰事,美國會派出地面部隊加入作戰?若美國加入戰事(包括但不限於派出地面部隊),伊朗屆時派出武裝力量和美國作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機會率不會低。若伊加入戰事,以色列在面對多方面的攻擊下,她一定會炸毀伊的石油設置(「斬斷」伊的財政來源)。伊對以的回擊可能就是核…沒有人願意看到上述局面。現時各國都希望協調哈以和談,但哈以各自的目的完全沒有任何可以討論的空間。和談,談可容易! 梁立身

李家超上任特首一年多 成績如何?

筆者一貫不主張過於「相信」命運,但世事往往難料,縱然自己付出百分百努力,結果也不受自己控制,只能看「天意」。李家超2022年7月1日上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全球在2023年年初全部「開放」,李家超的上任時間「剛好」(時也命也)。一年多已過,香港各方面逐漸回復新冠疫情前的「情況」,李家超未來的工作會否順順利利?筆者認為一半一半。 在全球複雜及不確定的大環境下 香港面對的挑戰機遇一半一半 人很微小,付出百分百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有時無心無力付出,也會「成功」,結果只能看「天意」。林鄭月娥2017年7月1日上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19年,香港出現大規模「反修例」行動。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爆發。2023年年初新冠「離開」,全球開放,但林鄭已不再是特首。李家超2022年7月1日上任香港特首,半年後,全球開放,時也命也,李家超的「運」較林鄭好。現在是2023年10月,李家超上任一年多,他的工作成績如何? 經濟方面,2023年1至9月,海外旅客赴港數字逾二千三百萬人次(內地旅客是主力,逾一千八百萬人次,佔78%)。比較2018(逾六千五百萬人次)及2019(逾五千五百萬人次)的入境旅客數字,仍有一條長路「要走」。雖然旅遊業不是香港的主要收入來源(金融,房地產等才是),但旅遊業回穩,對基層就業有一定的幫助,對香港總體經濟亦是好事,但要回復至2019年,甚至2018年的水平,香港須推出更多有創意、有趣、「深度」活動才能吸引不同類型的旅客赴港。雖然社會上有不同意見,但李家超敢於推出不同活動吸引不同旅客來港,不會「議而不決」,是領導應有的態度。活動推出後,檢討成績,再優化活動。若活動失敗,就出來承擔責任,取消活動。至目前為止,經濟成績合格。 政治方面,行政立法互相配合。在部份議題(民生或經濟)上,部份(小數)立法議員最初可能和行政機關有不同意見,但經過行政機關的解釋(溝通)下,議員也大多會改為同意或不反對行政機關的建議。行政機關須要推出任何政策/法律法規,最終都會在立法會內以大比數同意票下通過。本屆港府面對的政治環境(境內)是最好的,多位前任特首對此一定十分「妒忌」。本屆港府再不須投入大量精力應對政治環境(境內)或非建制派,可全心全意發展香港經濟。至目前為止,政治成績中上。 當然,李家超也須解決當前問題,包括為數不少中產(專業人士)已離開香港,她們多數是一家大小離開香港,加上香港的出生人口比率一年低於一年,本屆港府須面對專業人才流失,中小學校數量「太多」(沒有足夠的適齡學生入學)等。李家超為解決問題,推出多項吸引人才來港政策,及放寬輸入非技術人員來港工作規定。放寬輸入非技術人員來港工作將會做成十分巨大的社會效應,但不會現在立即出現。兩三年後,當香港已有為數不少的非港人從事非技術工作,屆時將對社會有嚴重衝擊-未來本土基層港人若要找基層工作,將較現在更困難,社會潛在已久的問題有機會「一觸即發」,但那時李家超可能已不是特首。下一屆特首須面對及解決上述問題。 李家超的目標是平安過渡(小問題一定會發生,但「不能」發生大問題)五年的任期、解決最須解決的問題、推出不同政策,期望可逐步將香港經濟「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若在任期內能完成上述大部份的目標,李家超已經心滿意足。 梁立身

當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 停工停產停課是基本要求

由上(9)月開始,颱風好像每星期都會「光臨」港澳。澳府汲取了「天鴿」血的教訓,當確定有颱風襲澳,澳府都會提前做足功夫,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現時澳府應對颱風的工作基本令人滿意,但仍有可改善之處。當澳門氣象局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澳府須落實停工、停產(包括娛樂場)、停課等規定,以保障市民(旅客)的生命及財產安全為第一原則,絕不能輕視因颱風可能造成的各種問題。 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 須落實各口岸暫停運作及其他規定 澳府汲取了「天鴿」血的教訓,現時當確定有颱風襲澳,澳府都會提前做足功夫,基本可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澳府為應對颱風,採取有效措施應對,將社會損失減至最低,社會認同。但筆者認為仍有可改善之處。 首先,應該落實執行當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停工停產停課」的規定。當然,若是必須維持社會基本運作的行業,如水、電、電訊等,或政府部門(警察、醫療、消防等),僱主有責任安排合適及安全的交通運輸工具接送僱員上下班。若戶外環境十分惡劣(不安全),僱主須安排合適及安全的地方給予仍在公司/單位內工作的僱員輪休及工作,而不須「新」僱員在惡劣的戶外環境下上班(「接手」上一更同事的工作),將風險減至最低。娛樂場當然不是必須維持社會基本運作的行業。因此,當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不論當時風力如何,是否正在下特大暴雨等,所有娛樂場必須暫時停止運作,保障僱員(旅客)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澳府須將上述「颱風安排訊息」在澳門及境外地方宣傳,令市民及旅客清楚明白當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澳門基本上所有行業都會停工停產,景點關閉,娛樂場也會暫時停止運作,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停運等。旅客清楚明白澳門在颱風時的實際情況,筆者相信大部份旅客都會選擇在颱風過後才赴澳旅遊觀光。 第二,八號或以上風球時,澳門須落實暫時關閉各口岸(關閘、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等)的規定。當然,若是緊急公務,特殊情況(如某澳門居民須回澳緊急就醫,某內地居民須回內地緊急就醫等),經評估戶外環境後(符合安全條件),當事人可在指定的口岸往來內地及澳門。上述安排只屬特別安排。八號或以上風球時,暫時關閉各口岸的規定,是保障市民,旅客以至在口岸工作的政府及私人部門僱員的生命安全。上述「颱風安排訊息」亦須在澳門及境外地方宣傳,確保所有市民(旅客)知道,當澳門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所有口岸將暫停開放。 第三,八號或以上風球時,澳門的巴士、輕軌、海上交通工具等全部暫時停運(保障僱員的生命安全),同理,為保障的士司機及乘客的生命及財產安全,筆者認為的士行業也應暫時停運。在八號或以上風球時,保險公司是否會為的士行業提供保險是一個疑問?若在八號或以上風球時,保險公司不為的士行業提供保險,假若不幸發生意外,「誰人」負責?假若乘客(市民或旅客),的士司機受傷,可以向誰追究?既然知道有機會出現問題,澳府為什麼不作出規定──的士行業在八號或以上風球時亦須暫停運作,以保障士司機及乘客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澳府只有做足上述的措施,預防及應對颱風的工作才算周全圓滿,將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幸狀況(包括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的機會率減至最低。 梁立身

一場特大暴雨之後 港府會真正重視僭建問題?

上(9)月7日晚至8日,因受台風「海葵」殘餘相關低壓槽帶來的暴雨影響,香港大部份地區遭遇特大暴雨,導致廣泛地區出現水浸、公共交通嚴重受阻、山泥傾瀉等。特大暴雨過後,其中令社會最憤怒的是僭建問題。豪宅所在地-大潭紅山半島,被發現有嚴重的僭建問題,令香港社會質疑港府多年來有否盡責打擊僭建問題?若港府沒有盡責解決僭建問題,而假若僭建問題加上暴雨造成人命傷亡或財產(政府或私人)損失,誰人負責? 暴雨過後暴露問題 港府多年沒有盡責打擊僭建 不論是西方或東方社會,富人一般喜歡住在Villa(別墅)。別墅既有獨立空間,不受外人「打擾」,也可令外界知道別墅業主的身份地位。富人區(別墅區)逐漸成形,整個區域都是富人居住,治安良好,環境優美,物業(別墅或獨立屋 – 獨屋)有價有市,升值空間巨大。9月7日晚至8日發生的特大暴雨,暴露了紅山半島長期存在的僭建問題,部份獨屋原來一直存在僭建及懷疑非法罷佔官地等問題。查閱地產代理行網站資訊,紅山半島的臨海獨屋平均售價逾億(港元,下同),此區當然是香港的富人區。 若不是特大暴雨,社會根本不知道部份獨屋原來長期存在僭建及懷疑非法罷佔官地等問題。社會質疑港府一直沒有盡責打擊及處理僭建問題。特大暴雨過後,出現大面積山泥滑下斜坡,臨海的部份獨屋的地基外露及懸空,港府隨即派人視察,並判定有獨屋有即時危險,須即時疏散居住在內的人。 其後香港媒體發現上述獨屋原來一直存在僭建及懷疑非法罷佔官地,但港府一直沒有徹底處理及解決問題。最令社會憤怒的是,縱然已有證據證明存在僭建及懷疑非法罷佔官地,涉及事件的部份獨屋業主仍然不讓港府派員入內檢查是否存在其他危險,港府則須向法庭申請手令才能入內檢查。如此不顧他人人身安全及財產安全的行為,社會當然批評及憤怒。有意見認為,若上述僭建等問題發生在觀塘,深水埗等地方,港府已經速戰速決「解決」問題了。社會上一直質疑港府對富人區和平民區的執法態度/標準不一致,上述是否另一例子? 為了回應民意,港府承諾會全面巡查紅山半島,而優先巡查的是臨海獨屋。上月底,港府終於對紅山半島開展大規模巡查,臨海的85間獨屋,初步懷疑70間都有僭建物,40間初步懷疑非法罷佔官地,比例是82%及47%,令人側目。上述結果和社會預料的基本一致。若執法不嚴不公,不論是什麼身份的人,他/她較容易有違法違規的傾向,因為違法違規的成本低或沒有成本。 可惜的是,打擊僭建及非法罷佔官地的問題從來不是港府認為最須或最優先要解決的工作。若不是發生特大暴雨,暴露了紅山半島部份獨屋存在已久的僭建問題,港府根本不會認真對待僭建問題(發生傷亡事件除外)。港府會解決紅山半島部份獨屋的僭建問題(回應民意)。但若干月過後,港府(社會)將會「忘記」9月7日晚的特大暴雨,社會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但若未來再發生一次特大暴雨,若香港某一地點又暴露了僭建問題,屆時甚至造成人命傷亡,誰人負責? 梁立身

本屆澳府餘下任期一年多 工作成績達標?

本屆澳府主要官員於2019年12月20日上任,時光飛逝,餘下任期一年多。明(2024)年12月20日,新一屆澳府主要官員上任,第六屆澳府正式運作。本屆澳府運作將近四年,工作表現如何?新冠疫情2020年初在全球爆發,2020至2022年,澳府的工作,基本上只有一項,就是全面應對疫情。2023年,疫情逐漸「離開」,澳府終可專心推動澳門經濟發展及解決問題。五年任期,只有兩年時間工作,市民對本屆澳府的要求不會太高。 住屋交通兩大難題有否改善? 「住屋難」一直是澳門社會面對的問題。本屆澳府提出以「五層」房屋架構滿足澳門不同市民的不同需要,分別是長者公寓、夾屋、經屋、社屋、私樓(前兩者由本屆澳府提出及落實)。現在成績如何?根據公共建設局網頁的資料,長者公寓預計在明年1月完工,之後將進行驗收工作及交給用家部門(社工局)。澳府早前公布本年11月將開放給予合資格長者申請長者公寓,並將在短期內公布申請的各項細則/條件,租金等重要資料。有租金等資料,長者才能評估是否「值得」申請入住長者公寓。若長者公寓明年1月順利完工,筆者認為澳府是有條件及能力在任期內完成上述工作,最重要是安排合資格長者在明年年底「上樓」。長者可以「上樓」,可解決部份長者面對的長期困難(生活在沒有電梯的樓宇內,出入十分不便);同時,也是特首賀一誠交給市民的成績表。 夾屋方面,以現在的工作進度,本屆澳府任期內一定不能如期完成。夾屋在新一屆澳府的任期內才有望推出及「上樓」。澳門「夾屋法」明年4月1日起生效,現在的「關健」是單位售價及補價比率。單位售價及補價比率是由特首決定,現在就等待明年法律生效後,賀一誠會否作出決定,或是留給新一屆澳府決定。由於現在夾屋仍未落成,而筆者相信須最快3年後,夾屋才有可能推出市場,正常的做法當然是由新一屆澳府決定「夾屋」的單位售價及補價比率。 交通問題一直困擾澳門。疫情在今年年初「離開」,在全球「開放」後,來澳旅客急升,交通問題再次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澳門地方小,機動車數量不能無上限增加。為控制機動車的增幅,澳府(包括本屆澳府)推出不同政策限制機動車的增幅,政策至目前是成功的。由2016年開始,澳門機動車(汽車,電單車等)總數的增幅十分輕微。2016年年底,全澳機動車總數為250,450、2017年是241,611、2018年是240,145、2019年是240,746、2020年是 244,110、2021 年是247,603;至2023年7月底,數字是250,063,按年上升1.1%,當中輕型汽車(114,717),重型電單車(108,852)分別增加1.3%及2.2%,數量已基本回復至2016年的水平。7年過去,機動車總數基本保持「不變」,有效防止增加道路的壓力。 澳府(包括本屆澳府)一直推行「綠色出行」,「公交優先」等政策。可惜,現行無上限資助乘坐巴士的措施,和減輕道路壓力的目標自相矛盾。無上限資助乘坐巴士的措施不是本屆澳府首先推出,但本屆澳府沒有決心及勇氣解決問題。有「免費午餐」,普通人當然會「盡用」,人之常情。最令人不解是只要使用某電子卡,即可享受無上限資助乘坐巴士,旅客等非本地居民也可享受此福利,針對上述一點,本屆澳府也不願解決,令人失望。筆者看不到本屆澳府會在餘下任期內解決上述問題,社會唯有寄望新一屆澳府。 新冠疫情2020年初在全球爆發,2020至2022年,澳府的工作,基本上只有一項,就是全面應對疫情。2023年,疫情逐漸「離開」,澳府終可專心推動澳門經濟發展及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五年任期,只有兩年時間工作,就住屋及交通兩大工作,筆者認為本屆澳府的成績只是合格。 梁立身

視聽專區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