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最新時事

編輯推介

澳府建專家住宅樓 社會共識是前提

根據公共建設局網頁資訊,澳府將在石排灣經屋附近興建「專家住宅樓」,編制計劃已外判給一間公司處理。網頁內的資訊不多,興建「專家住宅樓」是按用家部門要求,但沒有說明是那一個政府部門。澳門要吸引人才來澳服務,社會是贊成,而提供合適及具競爭力的配套吸引人才來澳,社會也是認同。提供「專家住宅樓」是一個選擇,但不是必要的條件,更重要是先定出澳門須要什麼人才,再根據上述人才的需求而提供配套。澳府要建「專家住宅樓」,應在興建前向社會作出公開諮詢,在社會上尋求共識後,再決定是否興建。 公帑建「專家住宅樓」 先尋求社會共識 回歸祖國後,澳門歷屆政府都希望澳門經濟能夠適度多元。二十多年過去,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進展如何?市民心中有數。本屆政府提出「1+4」口號,希望大力發展「綜合旅遊業 + 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現在於石排灣經屋附近興建「專家住宅樓」,正是為發展「1+4」提供配套,吸引人才來澳服務。社會贊成經濟適度多元,亦認同為了吸引人才來澳(回澳)服務,提供合適及具競爭力的配套是應該的,但前提是先決定澳門需要什麼人才?符合什麼條件才是人才/專家?誰人(委員會)有權「決定」某人是人才/專家?社會又如何監督審批機制? 澳府希望發展「1+4」產業,澳門勞工市場上有沒有上述產業的人才/專家?若結論是欠缺足夠人才/專家發展「1+4」產業,澳府可定出人才/專家的客觀條件,向社會作出公開諮詢,社會有共識後,再赴海內外尋找人才/專家來澳。澳府現在公布興建「專家住宅樓」,但事前沒有向社會介紹「專家住宅樓」的內容,又不說是那一個部門使用,只會引起社會批評/疑問。首先,不公布那一個部門使用,社會只能「靠估」,市民對澳府的印象不佳,因為,澳府做事不公開,不透明。第二,若甲部門可以有「專家住宅樓」,那乙,丙等部門是否也可興建「專家住宅樓」?若不能,那為什麼只有甲部門可以有「專家住宅樓」,而其他部門不能?澳府須向社會交待。 第三,興建「專家住宅樓」,涉及使用公帑,「專家住宅樓」落成後,將有維修/保養等開支,全部成本是多少?澳府沒有公布。「專家住宅樓」是免費或是以低廉租金給予專家使用?專家可以購買「專家住宅樓」內的單位嗎?租金或出售價是那個部門訂定?上述只是社會關心的部份問題,澳府有必要向社會解釋。第四,社會會發出疑問,上述「專家」入住「專家住宅樓」,他/她是以什麼身份在澳門工作?是持特別證件在澳合法工作?或是根據《人才引進法律制度》(「人才法」)來澳工作?若是根據「人才法」來澳,筆者推算上述專家是根據「人才法」內的高級專業人才資格來澳工作,協助澳門發展「1+4」產業。若筆者估計正確,那「專家住宅樓」將不會只有一座,而是多座。 問題是為吸引人才來澳,澳府一定須要建「專家住宅樓」供專家居住?私人公司的高層來澳工作,公司有房津給予高層,由高層自行選擇在什麼地方住,對公司和高層都是好事。公司不用長期租用若干單位,供海外高層員工使用;海外高層也可根據自身需求及喜愛,選取自己喜歡的單位,是雙贏。善用公帑,澳府為什麼不考慮以房津代替興建「專家住宅樓」?「專家住宅樓」較房津的好處是?澳府有責任向社會介紹「專家住宅樓」的詳細計劃及內容,說明計劃有什麼優點,為什麼一定要建「專家住宅樓」?筆者相信只要理由充分,社會一定接受澳府興建「專家住宅樓」。但若理由不佳,為什麼澳府仍堅持興建「專家住宅樓」? 梁立身

皮塔、巴育,下一任泰國總理?

一個公平、公正及開放的民主選舉,其中一個特點是沒有人能準確預測選舉結果,民調因而應運而生,供各參選組別參考/分析。5月14日,泰國舉行眾議院選舉,選民(特別是年青選民)踴躍投票,泰國人以「一人兩票」選出眾議院議員,而選舉結果和選舉前各民調的預測及走勢大致一樣。兩大反對黨--前進黨(Move Forward Party)和為泰黨(Pheu Thai Party)合共取得293席(眾議院共有500席),成為眾議院的前兩名最大政黨。總理候選人須取得參議院(250席)和眾議院的合共過半數(376名)議員支持才能依法當選為總理;因此,前進黨領袖皮塔或現任總理巴育,誰人可以成為下一任泰國總理,又或是另有第三者,現在仍是未知之數。 憲法規定總理須「高」當選門檻 下任總理是誰? 泰國國會大選前,各民調已顯示巴育代表的政黨[統一泰國建國黨(統一黨) - United Thai Nation Party)始終未能站在前列。在民調初期,為泰黨領袖貝東丹的支持率一枝獨秀,皮塔堅守在第二位。就在大選前的十多天,民調逐漸發生變化:巴育的支持率沒有起色,貝東丹的支持有所下跌,皮塔的支持則穩步上升。現在選舉結果正式出爐,前進黨成為眾議院第一大黨(152席),為泰黨是第二大黨(141席),統一黨只取得36席。民調預測的「結果」和大選正式結果的走勢基本一致。 泰國憲法規定,總理候選人須取得參議院(250席)和眾議院(500席)的合共過半數(376名)議員支持才能依法當選為總理。前進黨和為泰黨合共取得293席,再加上部份其他反對黨,支持皮塔的眾議員人數應有310名左右,與376席仍相差60多席。擁有70席眾議院席位的泰自豪黨(Bhumjaithai Party)是關鍵! 巴育陣營方面,統一黨有36席,加上同屬現屆政府執政聯盟的政黨-人民國家力量黨(Palang Pracharath Party)的40席,加上參議院的250席(全部席位由軍方委任),巴育陣營可「穩取」約326席的支持票。因此,泰自豪黨的70席同樣也是關鍵﹗泰自豪黨是現屆政府的執政聯盟成員,該黨會否繼續支持巴育連任總理?另外,根據泰國憲法法庭早前的判決,巴育即使可以繼續擔任總理一職,他的任期只能至2025年4月5日(而非四年任期),2025年4月6日須有另外一人擔任總理。泰自豪黨若承諾支持巴育繼續擔任總理,其黨領袖阿努廷在2025年4月6日上台擔任總理是否可以成為雙方合作的基礎? 皮塔陣營當然知道上述的可能性,他們也會推出不同方法應對,包括可能一):爭取部份參議院議員的支持。皮塔陣營的競選口號是減低軍方對國家/政府的干預,修改參議院及眾議院的組成方法及人數是其中的辦法。若取得足夠支持,推動改革,修改法律,下一屆的參議院及眾議院的人數及組成方法可能有變,現屆參議員能否在下一屆繼續擔任參議員是未知之數。因此,不能排除有部份參議員會願意考慮支持皮塔(雖然他/她是由軍方委任)出任總理。 二):尋求和泰自豪黨合作。泰自豪黨願意在2019年支持巴育出任總理,是因為阿努廷可在政府內擔任高層(他出任副總理一職),亦可確保泰自豪黨作為執政聯盟中擁有的政治利益。現在時勢不同,泰選民已用選票告訴大家,泰選民希望改革,改變。作為有為的政黨,泰自豪黨當然知道及明白。若和皮塔陣營組成執政聯盟(泰自豪黨是關鍵少數),泰自豪黨(包括阿努廷)獲得的政治權力/利益不會比現屆政府少。政治是協調,是溝通的「藝術」,誰人可以擔任新一任泰國總理,7月將會知道。 梁立身

關閘口岸整體規劃進展停滯 及時重整以建大型綜合門戶樞紐

立法議員謝誓宏   2011年,特區政府將《澳門關閘口岸暨周邊環境的總體規劃》外判公司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並於2017年公佈總體規劃報告;隨後,特區政府再次於2018年5月將《關閘口岸暨周邊環境的整體規劃更新研究》(以下稱《更新研究》)外判同一公司進行調研,工期280日,原計劃於2019年首季完成相關報告。特區政府曾於2019年在立法會大會上就《更新研究》工作進度問題作出回覆,稱「《更新研究》分兩期進行,2019年時已完成第一期,當局在收集政府部門對規劃的意見」。 然而時至2023年5月,距離再次外判公司開展關閘口岸更新研究已經過去五年,而研究報告卻遲遲不見結果。市民大眾有權瞭解現時《更新研究》工作進度如何,是什麼原因致使《更新研究》的報告結果遲遲沒有公佈,針對研究報告超時未完成是否會有相關的處罰規定,特區政府到底何時才能夠公佈研究結果及延期原因供市民知曉,以及何時能夠正式開始相關的城市更新工程? 關閘口岸兩次外判研究橫跨了兩屆政府,在兩次研究漫長的間隔中,澳門的經濟、社會發生了許多變化。特首長官於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及將興建關閘作起始站的輕軌東線;未來一戶通擬增電子身份功能,以便市民自助通關;疫情恆常化管理後,越來越多的旅客來到澳門旅遊觀光......關閘口岸不僅僅是一個通關口岸,更是一個旅遊城市綜合的大型門戶樞紐,其承載的功能非同一般。而外判研究橫跨兩屆政府,希望特區政府不會因兩次外判研究屬上屆政府任期內而束之高樓,相反,為更好的建設「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特區政府應該加速督促公佈研究報告結果,也是對公帑使用的監督與高效利用。 土地運輸工務局局長曾在2019年立法會大會上介紹《更新研究》是參考《澳門關閘口岸暨周邊環境的總體規劃》,提出的優化「更新方案」,目的是為了解決區內交通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問題,特區政府欲將關閘口岸打造為符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現代化城市門戶。有關規劃的研究範圍則包括關閘廣場、關閘地下巴士總站、特警總部和工人球場,亦會一併研究設置輕軌站點,與其他公交設施相配合。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澳門對大型的規劃普遍缺乏遠瞻性。例如,特區政府對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內的交通規劃和對新城A區內部道路規劃都缺乏遠瞻性,沒有吸取澳門老舊城區道路交通的經驗和教訓。現時港珠澳大橋口岸與新城A區的交通已經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更不必提新城A區約9.6萬的住戶還未正式入住該區,其交通道路目前就對容納澳車北上及兩地牌、三地牌車輛而言已經飽和。因此,希望未來關閘口岸的《更新研究》報告能夠在澳門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吸取老舊城區交通短板的經驗和教訓,增加具備一定遠瞻性的超前的交通規劃、設計。

疫後香港經濟復甦 引入外地僱員可解決問題?

香港全面恢復和全球正常往來,但商界反映各行各業「人手不足」,未能滿足市民及旅客的需求,阻礙經濟復甦力度。疫情3年,加上香港有部份居民已移居海外,香港的勞動市場(部份工種)確實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但是否所有行業都是「人手不足」,筆者有保留。僱主希望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或產品(賺更多的利潤),但僱主表示「請」不到員工,有生意也做不成。各大商會都希望港府可放寬輸入外地員工的條件/要求,減輕人手不足的壓力。面對商會的訴求,僱員及工會持反對意見。僱員及工會大都認為香港有充足的人手,絕對可填補市場上的空缺,問題只是僱主「出手」太低,才出現「有工沒人做」的局面。 面對「人手不足」 大量輸入外地員工可解決問題? 2019年,香港發生反修例事件。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爆發,香港不能幸免。4年後的今天,香港已有一部份居民移居海外。根據香港統計處資料,2019年年底,香港人口為七百五十二萬人;2022年年底,數字是七百三十三萬。只是3年,有20萬香港居民已移居海外。離開香港的20萬人,之前在香港是從事什麼行業?雖然統計處沒有公布,但綜合香港各媒體的報導,上述20萬人當中,為數不少是護理、社工、老師等職業。現在香港面對護理、老師等人手不足是事實(香港醫管局高層早前親身飛往外地尋覓醫療專業人才來港服務是鐵一般的例子)。 父母移居海外,子女亦會同行。因此,香港學校亦面對學生不足(加劇)的問題。踏入21世紀,香港父母一般只有一名或最多兩名子女。香港出生人口比率持續偏低,加上碰上新一波移居海外潮(部份是老師),在港辦學愈來愈困難(收生不足,老師離職潮)。在香港眾多行業中,護理、社工、老師等職業出現較多空缺是事實(是結構性問題),港府表示知道狀況及將採方案應對,成效如何?未來一兩年將會有答案。 疫後全開放,市場上一時未能提供充足人手應對市民及旅客的需求,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不只香港面對上述困難,環看澳門、泰國等地亦是。疫情3年,重創旅遊業、零售業、航空業等行業;從前從事上述工種的員工,很大部份已離開原來的職位。現在全開放,經濟逐步回復正軌,但離職的員工大多數已從事另外的工種,他們需要時間觀察及判斷是否「值得」重回之前的工種,亦是十分正常的行為及心態。香港實行資本主義,港府不能強迫曾從事旅遊業、零售業、航空業等行業的居民必須重回之前的工作。居民有權選擇自己的工作是《基本法》給予居民的基本保障。 僱主若希望「請」人,就須以「市價」招聘員工,若是「市價」,一定有人願意接受工作,為僱主提供相應的服務。若非「市價」,當然沒有人(或十分少人)會應徵工作。由市場自行調節,現在某些行業出現的短暫空缺現象,將很快有人手填補。港府不能/不應因短暫的現象,就輕易大開輸入外地員工的「方便之門」。港府若放寬輸入外地員工的條件/要求,一些原來由香港基層居民工作的職業,將會逐漸由外地員工代替。再進一步,一些工資不錯的工種,例如依靠體力的技術工作(建築業),原來是香港居民的工作也將會逐漸由外地員工代替。 基層或一般居民不能靠勞力賺取生計,他們如何養家活口?他們可以「轉型」至白領或其他技術型工作?筆者相信各位讀書心中有數。若基層或一般市民大量失業,他們不像專業人士有能力移居海外或尋找其他工作,他們只能留在香港。失去工作(因為輸入外地員工),他們對港府一定不滿,將會是社會不穩的成因,港府屆時再面對及處理問題已太遲。 梁立身

俄烏困局可破?

俄羅斯一年前入侵烏克蘭,戰爭發生一年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首次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雙方集中商討如何解決現時的俄烏困局。中方早前已發布調停俄烏困局的立場文件,主調是以政治及和平方案「解決」困局。烏方(澤連斯基)則已多次重申不會就國家主權及領土議題作出任何讓步及妥協。根據現時的局面,要以非軍事方法解決俄烏困局,難。 俄烏雙方軍事「力量」相若時 政治及和平解決困局最佳時機 俄羅斯2022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戰事至今逾一年。現在是春季,天氣等因素都十分適合作出進攻態勢。據多個媒體報導,烏克蘭已準備好向俄羅斯反攻的軍事方案,當時機合適,隨時向俄羅斯發出反攻。俄羅斯方面,在剛剛過去的冬季,亦採取保守方案(烏方亦是同一策略,在嚴寒的冬季作戰,對烏俄雙方都不是好事)「休養生息」,不對烏克蘭作出大規模攻擊,以讓出時間重整軍備、訓練人員、補充物資等。當春季來臨,俄羅斯屆時將有更好條件/能力對烏克蘭作出大規模攻擊,或應對烏克蘭的大規模反攻。踏入春季後,俄烏戰爭的規模將會擴大,雙方人員(包括老百姓)的傷亡人數亦是。 俄烏戰爭一天不結束,對全球都有極大負面影響。大部份國家都希望俄烏雙方舉行談判,找出結束戰爭的方案,但問題是,俄羅斯是核彈大國,那個國家或組織有能力(地位)可令俄羅斯接受解決困局的方案?烏克蘭的立場十分清楚,烏方(澤連斯基)已多次重申不會就國家主權及領土議題作出任何讓步及妥協。烏克蘭的領土是以1991年蘇聯解體後,各個前加盟共和國的邊界劃分線為準。因此,克里米亞等地方必須無條件歸還給烏克蘭,談判才有可能。俄羅斯方面,克里米亞等地方的人民已根據法律用「公投」方法,投票通過加入俄羅斯;而俄羅斯國會亦根據法律,國會議員投票通接受克里米亞等地方加人俄羅斯,成為俄羅斯的一部份。俄方已多次發出聲明,根據法律,克里米亞等地方已是俄的領土,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 先不談其他議題,單單上面的核心議題,俄烏雙方都不會讓步,談判如何進展?凡是談判,雙方的力量(籌碼)相若時,雙方都明白若持續下去,對雙方都不利,因為那一方都沒有充足信心可打敗對方,以談判找出一個雙方都可接受的方案,對雙方都是最大的好處,談判才有可能成功。判斷目前形勢,俄烏雙方的策略都傾向「以戰促和」。烏克蘭希望作出大規模反攻,爭取在若干戰場上取勝,取回屬於自己的部份領土,持續給予俄羅斯壓力,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俄羅斯亦希望加大軍事壓迫力量,持續給予烏克蘭壓力,令烏克蘭「明白」必須對核心議題作出讓步,戰事才有可能「結束」。 發生大規模攻擊/反攻,就看雙方的各種支援力度/能力,就是打消耗戰,那一方有「源源不絕」的金錢、人員、物資、武器等,那一方的勝算機會就會增加,而直至那一方再沒有「任何」金錢、人員、物資、武器可投入戰場上,那一方就是最終輸家──二次世戰的納粹德國。但現在較二戰更危險的是,俄羅斯擁有核武,俄若發現自己有可能「輸」掉戰爭,俄(普京)會否使用核武作為「起死回生」的工具?若真的使用核武,屆時戰爭將沒有「贏」家,而「輸」家是全球! 梁立身

港珠澳大橋周邊交通設計令人失望 澳府宜盡快解決問題

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澳門口岸)座落新城A區,A區是在海上填出來的土地,交通、民生等規劃/配套理應沒有任何限制(不像某些建築物座落在「世遺區」),設計上絕對可以盡善盡美。可惜,澳門口岸周邊的交通配套/設計等在疫情過後,「所有」缺點全部呈現出來。現在每當週末或假期,澳門口岸周邊往往出現「長長車龍」,市民/旅客對此大失所望。「可幸」是,現時A區的所有設施仍未落成啟用,既然問題出現了,澳府宜盡快修改A區規劃以解決問題。 澳門口岸周邊設計/配套不理想 對症下藥,盡快解決問題 今年1月起,內地、香港、澳門開始逐漸「復常」,三地人流往來急增,使用各口岸出入境澳門的人數亦然。澳門居民樂見上述情況出現,但當來往三地愈來愈方便,人流愈來愈多之時,澳門口岸就在此時出現「問題」。大家當然知道不是港珠澳大橋或大橋口岸建築物出現問題,而是澳門口岸周邊交通設計/配套等未能應付大量人士使用澳門口岸出入境澳門! 三年的疫情,每天只有小量人士使用澳門口岸出入境澳門,澳門口岸周邊的規劃是否理想,佈局是否合理不會被真正測試,現在「復常」,問題就馬上出現。現在情況是「澳車北上」只能使用澳門口岸進入內地、來往港澳的航班暫未能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疫情前是每15分鐘至30分鐘一班)、再加上來往港澳兩地的人數快速增長,現在澳門口岸周邊的交通設計/配套根本應付不來。 不論是駕駛巴士、的士、私家車的人士都會反映,為什麼澳門口岸周邊的馬路全部是「雙線/雙向 – 每一方向只有一線行走」?不論是由北區進入港珠澳大橋範圍、進入A區後直到澳門口岸離境區、或由澳門口岸入境區回北區前的範圍,基本上馬路的設計都是「雙線/雙向」。更不理想的設計是,由澳門口岸入境區開車回北區或氹仔前,當汽車去到「七粒珠」後,原來的三線設計(同一方向)會改為一線。不難想像,三線「變」一線,當出現大量車輛,交通阻塞的程度是… 當局當初設計A區的道路(特別是澳門口岸周邊馬路),為什麼「所有」馬路都是「雙線/雙向」?原因/理由是什麼?A區是在海上填出來的土地,在規劃上,彈性十分高,設計/配套理應可以應對多數情況,那為什麼設計馬路如此狹窄?不要忘記,A區未來將有約3萬住宅單位,人口規劃10萬人以上,若A區的馬路如此狹窄,屆時區內的交通情況… A區現在大興土木,眾多建築物逐漸在A區內出現。筆者認為現在仍有時間修改規劃,澳府須盡早再審閱已批的規劃圖-道路設計/配套方案,建築物周邊的交通安排…根據澳門口岸周邊現時出現的問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若重新審閱後,認為需要增加馬路數量,增闊馬路等,澳府須當機立斷修改規劃,以滿足未來的需求。若須要減少住宅單位數量,以配合修改規劃,澳府現時有足夠的土地儲備,減少的住宅單位數量,澳府絕對有能力及條件在其他地區補回數量。 「五一」長假(今年內地有五天假期)即將來臨,現在既未有澳門口岸周邊交通的治本方法,澳府須及時推出治標方法,以應對「五一」將會出現的人流,車流;不然,屆時澳門口岸周邊交通的新聞將會再次上新聞頭條。 梁立身

2023年泰國大選競爭激烈 各政黨爭取選民每一票

泰國國會(眾議院)大選將在下(5)月14日舉行,各政黨盡全力爭取選民每一票,小政黨亦有機會獲取國會議席,「多黨制」是泰國政治特色。現任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尋求連任,但面對實力非凡的挑戰者,包括最大反對黨總理候選人,泰國前總理他信的女兒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等人的挑戰,能否成功連任,充滿變數。泰國憲法規定總理一職由眾議院及參議院共同決定,眾議院500席議席由泰國選民選出,參議院250席議席由泰國軍方決定。在此制度下,即使有單一政黨在眾議院獲得251席議席,此政黨總理候選人也不一定能擔任總理。距大選不足一個月,泰選民會如何選擇? 反對派需組聯合陣營才有機會上台執政 根據最新民調,貝東丹以38.2%的支持率領先其他政黨總理候選人;另一個反對派-前進黨(Move Forward Party)黨主席皮塔(Pita Limjaroenrat)的支持率為15.75%,排名第二;巴育的支持率為15.65%,排名第三。 貝東丹代表的為泰黨(Phue Thai Party)長期在泰國眾議院保持大黨的地位,擁有的議席位列前茅。貝東丹的父親(他信)及姑姐(英祿)曾擔任泰國總理,他信家族長期參與泰國政治,具雄厚的政治及財政實力,而為泰黨深受泰國工人,農民的大力支持,是為泰黨擁有強大政治實力的原因之一。 前進黨的皮塔是各總理候選人當中學歷最高者,他獲得哈佛公共管理(MPA)碩士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業管理(MBA)碩士學位。皮塔的父親曾擔任泰國農業和合作部顧問,他由美回泰後接手家族生意,並在2018年加入泰國未來前進黨(Future Forward Party)。未來前進黨在2019年泰國大選中一戰成名,皮塔亦成功當選為國會議員,但在同年,未來前進黨被泰國憲法法庭裁定解散,皮塔與黨內54名議員成立前進黨,皮塔當選為黨主席。皮塔深受泰國年青(包括期望政治改革)的選民愛戴,皮塔表示若成功當選總理,將推動政治改革,包括減低軍方對政治的干預。 巴育是現任總理,他代表統一泰國建國黨(Palang Pracharath Party)。根據泰國憲法法庭早前的裁決,巴育的總理任期由2017年4月6日(新憲法生效日)開始計算,巴育的總理任期可以至2025年4月5日。泰國憲法規定,總理的任期不可超過8年,無論是否連任。因此,即使巴育在本次大選「勝出」及擔任總理,他必須在2025年4月6日下台,屆時誰人出任泰國總理一職? 泰國約5,200萬選民將在大選中選出500席眾議員,而參眾兩院將在7月選出新總理。新政府預計在8月宣誓就職。 憲法規定總理一職須由參眾兩院共同決定,而參議院所有議席由軍方任命,代表巴育所屬的政黨即使未能在眾議院選舉中勝出,只要不是「大輸」,巴育仍有機會再次擔任總理一職。反觀反對黨,由於制度的限制,反對黨必須在選舉中贏得「壓倒性」的勝利,以巨大的民意授權,借此令參院也「必須」同意由反對黨的總理候選人出任新總理一職。因此,為泰黨及前進黨須要合作(更佳選擇是爭取其他反對黨一同組成聯盟),集合所有反對黨的力量,推高投票率,一舉在選舉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總理一職,既然是兩黨(各反對黨)合作,得票最多的兩大反對黨,其總理候選人都可擔任總理(總理的任期是四年)。因此,貝東丹可在2023至2025年出任總理,而皮塔則在2025至2027年出任總理。 當然,組成聯盟的策略亦可是巴育的選擇-即使可擔任新總理,但只能擔任至2025年4月5日,在選舉後(前?),巴育可尋找合作陣營(人民國家力量黨- Palang Pracharath Party?),合作的內容包括巴育先出任總理一職至2025年4月5日,之後由合作陣營的代表(巴威·翁素萬- Prawit Wongsuwan)[巴威·翁素萬是現任副總理]出任新總理餘下任期。 政治是協商協調的藝術,每個政黨都希望勝出選舉,從而成為執政黨。在現在的法律及政治制度下,如何上台執政是每個政黨的最高目標。各政黨間的合作/分開是家常便飯,合作/分開的目標/目的都是為黨爭取最高利益。不足一個月,泰選民將出新一屆國會議員,是反對派大選?是巴育成功連任總理?泰選民將作出明智的決定。 梁立身

香港建簡屋 直資基層效益更佳

為改善香港基層市民(基層)居住環境(特別是住在「劏房」的市民),李家超政府建議推出「簡約公屋」(簡屋)計劃,在全港不同地方興建簡屋,縮短基層上「樓」的時間。可惜,由於過於倉促,在沒有詳細規劃就急於推出計劃,社會對計劃有不同意見,特別是簡屋造價過高。 建簡屋時間過長 直向基層供房津更好 一直以來困擾香港市民的深層次問題都是住屋問題。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林鄭月娥四位香港前特首曾「努力」解決住屋問題,但結果是… 李家超去年7月1日就任香港特首,不可避免,不可逃避,他也提出「解決」住屋問題的方案:長遠方法是填海-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增加土地起樓);而短期方法就是推出3萬個簡屋。 簡屋的構思是好,但核心要素是要快,即盡快改善基層的居住環境﹗但不知道是李家超心急推出計劃,或是他下面的智囊提出的建議實在「太好」,李家超竟然全盤接受。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本年初向社會公布簡屋計劃,社會對計劃意見分歧。首先,李家超提出未來5年建3萬個簡屋,而根據何永賢公布的方案,逾萬個簡屋將會在啟德(根據早已通過的規劃方案,啟德是一個高價值的商業區,在商業區內建簡屋,會否減少港府賣地收入?若港府收入減少,會否減少社會福利支出?) 再加上港府公布興建簡屋的有關費用(建造成本,交通配套等)竟高達逾300億(港元,下同)。民間一計算,簡屋一個單位平均成本約70萬(只有5年使用期),相對55萬的過渡性房屋,或65萬的傳統公屋(「永久」使用),簡屋造價如此高昂,坊間完全不能接受。興建時間方面,港府表示若一切順利,簡屋最快可在2024至2025年落成(不是入住),表基層仍然要再等兩年(最快),才有機會改善居住環境。 李家超希望盡快改善基層的居住環境,其目標應該是今年內讓合資格的基層入住「新地方」,而非再等兩年。港府願意投放300億建簡屋,筆者認為不如直接資助基層(特別是住在「劏房」的市民),給予他們房屋津貼(房津),其效益將更好,更重要是可在短時間內改善基層的居住環境。 部份基層選擇住在「劏房」的原因是傳統的單位,其租金價格昂貴(特別是靠近上班或子女上學的地點)。因此,即使「劏房」價格高昂(以每平方呎計),但總金額較細,而優點是靠近上班或上學地點,部份基層寧願選「劏房」,也不願住遠離上班或上學的地點(計算每天的交通費及上班/上學時間,成本極高)。港府公布未來簡屋的租金:市區簡屋(300呎)-2,390元,效區簡屋(300呎)-1,580元,一年租金是28,680元(市區),18,960元(效區)。若將300億平分,以5年期(簡屋計劃是住5年),以簡屋市區租金為基礎,代表最多可有200,000個家庭受惠(300億除5年,再除28,680元)。 給予基層(特別是住在「劏房」的市民),每年房津28,680元,令基層有較多資源選擇。一)他/她可選擇在靠近上班或上學地點租一個較大的「單位」、二)他/她也可選擇在市區「外圍」工作,他/她原來的租金加上港府給予的房津,可以在市區「外圍」找到一個更理想的單位,同時間也可節省上學/上班時間及交通費,一舉多得。 現時香港立法會(立會)十分配合港府的工作,若港府將300億方案改為直資合資格基層,並詳細列出符合資格的申請條件,修改法律的各程序等,筆者認為立會在今年內通過相關法律絕不是問題。法律通過了,港府就可在下半年開放申請,合資格的基層最快可在本年內取得房津,明年初就可入住較佳的居住環境。 梁立身

國務院新領導層有經驗有能力應對未來挑戰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日前選出國務院新領導層,新總理是李強(政治局常委)、常務副總理是丁薜祥(政治局常委)、其餘三位副總理是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三位副總理都是政治局委員)。未來5年,國際局勢不容樂觀,國際大環境不理想,如何穩定居民收入,增加內需及出口是新一屆國務院工作重中之重。李強等人各有專長,經分工後,各人可各自發揮所長,組成有力「戰隊」,應對未來挑戰,完成國家任務。 國務院新領導層經驗豐富 有魄力有朝氣應對困難 李強總理曾主政上海、江蘇、浙江等富裕及私營企業為主的省市,李強深明私營企業對國家的重要性,國家要發展經濟不能沒有私營企業參與。作為新總理,李強將會更注重協助推動私營企業發展,為私營企業提供更有利/便利條件,私營企業努力創造收入(代表就業機會增加)。企業收入增加,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的稅收也會增加。 丁薜祥曾於上海工作,長期從事黨務工作,一直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直接下屬(2013年,習近平是國家主席,丁薜祥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是總書記)辦公室主任;2017年10月,丁薜祥升任辦公廳主任,繼續協助習近平的工作,直至2023年3月出任常務副總理)。丁薜祥長期協助習近平,深懂習近平對工作的各項要求,可有效協助貫徹落實習近平的指示,令國務院的工作更符合黨中央的要求。 何立峰曾在福建及天津工作,更重要的是,他2017年至2022年任發改委主任,對政府架構及功能有深入的了解及認識(發改委有「小國務院」的外號),何立峰擔任副總理,可更好發揮協調的角色,令國務院推行各項政策變得更順利,各部委更清楚推行政策的目的和目標。順利推行各項民生政策,老百姓自然得益。 張國清曾擔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領導,對軍工(科技)產業有獨特的認知及豐富知識。他亦曾在重慶、天津、遼寧擔任領導,十分熟識製造業(重工業)的運作及特點。內地既要發展服務業,亦要發展製造業(重工業)。若只有優秀的服務業,但缺乏結實深厚的製造業(重工業),國家的強大不會持久。服務業及製造業(重工業)同樣優秀,國家的知識、力量、實力才會長久。張國清十分熟識軍工(科技)產業和重工業,如何「強科技,強工業」,張國清可發揮其才能。 劉國中曾在黑龍江、四川、吉林、陝西擔任領導,上述地方出產的農產品在全國擁有高知名度,劉國中十分熟識及了解農業。農業是國家的命脈,此一方針長期不會變;中央政府須確保內地有足夠的土地及能力生產「自給自足」的農作物,居民溫飽是基本國策。推動農業發展是國家的重要任務,劉國中擔任副總理可以發揮其所長,確保完成國家的任務。 李強、丁薜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各有所長,他們曾在不同省市擔任領導,對服務業、製造業(重工業)、農業都十分了解;他們亦明白發展經濟,國企及私企同樣重要。此外,國務院各領導正值壯年,身經百戰,有經驗有魄力有朝氣,定能貫徹落實黨中央對國家發展的長期規劃,做出好成績,廣大民眾受益。   梁立身

中央精減5%人手 澳府可考慮推「肥雞餐」

國務院向全國人大代表大會提交「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當中包括合併部門、部門架構重組,而最令人「驚喜」的是建議精減5%公務人員數量,並設5年過渡期。中央明白未來的日子將充滿挑戰,每年的財政收入要達標將困難重重,除努力開拓更多收入來源(刺激內需,增加出口等)外,節流亦是必須採取的步驟。中央決定「修身」5%,輕裝上陣,以便有更好的條件/能力應對未來的困難。澳府負責支付薪資,福利等廣義「公務人員」數量近四萬名,澳府有勇氣學習中央「修身」? 政府架構不能臃腫 精兵簡政不能流於口號 特首賀一誠在2019年競選時曾表示,澳門當時已有三萬八千多名公務人員,若他當選行政長官,在他任期內將不會擴充公務人員編制。去年4月,行政法務司張永春在立法會上表示,包括澳門三所公立高等院校(澳大,理工及旅遊學院),至2022年2月底,澳門公務人員總數為34,692人。筆者查閱資料(https://data.gov.mo/Detail?id=06100e7b-a025-44c5-89f1-ff0da894fe02) (澳門公務人員數目統計),至2022年第3季,澳門公務人員數目為31,688人(但未包括澳門基金會、貿易投資促進局、金融管理局、澳門大學、理工大學及民航局)的人員。 不論是「34,692」人或「31,688」人,社會普遍認為澳府已有充足(甚至是過多)的公務人員。為善用公帑,努力完成「精兵簡政」的目標,筆者十分贊同澳府盡快推動公務人員橫向流動政策。首先,屬同一司長管轄的部門(不論是法人,政府部門等,只要是澳府持逾50%權益的實體-若有須要,修改法律配合人員流動),若出現空缺,甲部門(例子)須首先研究是否一定要填補,若不是(如工種已不是社會所需),那就不填補。假若一定要填補,甲部門須首先在本身的部門內尋找人員填補。每一個廳/處須評估自身的工作及人手,若某廳/處的工作已大部份電子/電腦化,出現人手過多,「多出來」的人員可用來填補空缺。若甲部門內的廳/處沒有「多出來」的人員,甲部門則須向上級(A司長)請示。A司長辦公室會將上述空缺的資訊通知A司長所管轄的實體,所有同事都可應徵甲部門的空缺。上述程序完成後,若A司長管轄的實體內沒有人應徵職位,A司長會將空缺資料轉交其他司長,其他司長會將空缺資料發給他/她所管轄的實體,有興趣的公務人員都可申請空缺。所有程序完成後,若5位司長管轄的部門內也沒有人員應徵空缺,最後將由A司長決定是否向外公開招聘,填補空缺。 另外,為了吸引部份公務人員提早退休(其後可加入私人市場,增加私人市場的活力),增加公務人員的流動性及節省澳府開支,筆者建議澳府可推「肥雞餐」。一)若是「實位」公務人員,現行法律規定須工作年滿36年才可退休,才可享終生長俸。「肥雞餐」可給予工作年滿20年或以上的公務人員申請,當然,他/她退休後的終生長俸,福利等將按比例獲得。二)若是領取公積金的公務人員,「肥雞餐」可給予工作年滿10年或以上的公務人員申請。公務人員每服務兩年,可獲1個月工資作為「補貼」,「補貼」上限是1年的工資。 前者是凍結人手的方法,後者是加快公務人員的新陳代謝。兩者並用,可令澳門公務人員總數先固定在某一水平,不會無限擴大;加上部份公務人員會申請提早退休,公務人員總數將逐漸回復至合理的水平。 梁立身

視聽專區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