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最新時事

編輯推介

雙慶年宜向居民派特別消費券 貼民意減居民壓力

2024年9月12日,報名參選特首提名期截止。9月10日,岑浩輝向選管會提交383名選委(本次選委總人數為400人)的支持。岑取得逾95%選委支持。根據法律規定,須取得至少66名選委的支持(簽署提名表),才能報名參選特首選舉。岑成為唯一有資格參選特首選舉的人。根據法律程序,選管會將審查岑是否符合法律資格參選特首,並須在9月18日(最遲)公布審查結果。競選宣傳期將由9月28日開始,在10月11日結束,10月12日為冷靜期,10月13日(星期日)為特首選舉日。 岑如無意外將成新特首 岑宜借雙慶年向市民派特別消費券 今年是雙慶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特別日子,為隆重慶祝上述盛事,澳府應該為市民所想,和澳門居民共同慶祝上述盛事。疫情已過去一年多(全球在2023年年初全面開放,全球民眾逐漸回復以往的生活方式)。內地(香港及澳門)跟隨全球步伐,逐漸向全球開放邊境,內地(香港及澳門)民眾的生活模式也逐漸回復從前的形式。 當初,世人普遍認為全球在疫情過後,全球經濟將會迅速及全面復甦。但事與願違,中美關係沒有改善,而內地房地產深度大調整(房地產佔內地GDP比重不少),繼而影響內地其他行業,內地經濟要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仍有漫漫長路。澳門是小型經濟體,向全球開放,全球(內地)經濟若是「輕傷風」,澳門就是「重感冒」。疫情過後,除博彩業逐漸回復盈利外,澳門其他行業的處境非十分理想。以銀行業為例,根據澳門金融管理局的資料,截至2024年6月,澳門銀行業營運結果為41.85億(澳門元,下同),按年跌43.3%;期內不良貸款升至4.6%,當中非居民部分升至6.1%。澳門銀行業盈利下跌(不良貸款上升),正是反映澳門經濟面對的挑戰非輕。澳府今年進行公開賣地(是自2008年來的首次,相隔16年)。兩幅土地,一幅沒有投資者出價競投;另一幅則由一家公司出價投得(只有一家公司出價競投)。澳門現時的實際營商環境,投資者對澳門前景的態度,社會當然心中清楚。 特別是澳門基層市民,疫情是過去了,但民生用品/食品的價格在過去一年的升幅驚人,基層市民面對的壓力十分巨大。中產方面,原本希望出現的經濟全面復甦沒有出現,公司減薪或「凍薪」的例子不少;面對「供樓」,子女教育/生活等多個開支,中產面對的壓力亦非輕。因此,岑在2024年12月20日正式就任為特首後,筆者建議新一屆澳府應聽民意,向社會公開宣布派發特別消費券,和全澳市民共同慶祝雙慶年,亦同時減輕全澳市民面對的壓力。 建議派發的是「特別消費券」,有效期(使用期)由2024年12月20日起至2025年12月19日止。由於是一年期,不會有通脹壓力(市民不須急於在3個月或半年內使用消費券)。市民將有充裕時間考慮如何使用消費券,用在什麼用途等。消費券的金額,考慮是一年期,也參考現金分享的金額,澳門工資中位數等數據後,筆者建議是8,800元。 為審慎使用公帑,須符合一定條件的澳門居民才能享有上述消費券。首先,參考「非強制央積金──2024年度預算盈餘特別分配」的做法,在消費券使用的首日(2024年12月20日)起計算,甲(持澳門居民身份證)須在過去一年中,有不少於183日須在澳門生活。當然,乙就讀外地高等教育課程、丙年滿65歲但常居內地、丁在深合區學習、就業、創業及生活等原因也可享有上述消費券。 使用條件,在疫情期間,澳府已有多次派發消費券的經驗。分析過去的經驗及考慮市民的實際需求,本次消費券,市民同樣可選擇使用消費卡或新一屆澳府以電子形式將款項存入市民的電子戶口內。重要規則——消費券只能在澳門境內使用(消費),不能兌換現金等條款仍然生效。筆者建議每日使用金額上限改為1,000元,不須將上限定為400元或300元(金額太小),方便市民使用。市民可使用消費券支付水費、電費、電話費等。另一建議(社會可再作討論)-消費券可支付私人房屋租金,用作支付銀行貸款。 業主A收到私人房屋租金(消費券的金額),A須要消費,A一定會使用上述款項,A同樣會促進澳門經濟,為什麼不能用消費券支付私人房屋租金?B欠銀行C貸款,B用消費券支付,銀行C收回款項。銀行C有新資金可用作新貸款,B準時支付欠款,不用被列為「黑名單」,對雙方以至社會都是好事。為什麼不能用消費券償還銀行貸款? 疫情是過去,但澳門基層(以至中產),中小企的壓力仍然十分重,推「雙慶年特別消費券」,是貼民意減居民壓力的好方法,新一屆澳府應該採納。 梁立身

從巴黎奧運看中美如何發展體育事業

2024巴黎奧運剛結束。根據巴黎奧運會官方網頁(https://olympics.com/zh/)的資料,美中(金牌數量)並列第一(同樣是40面)。由於美國的銀牌,銅牌及金銀銅牌總數都高於中國;因此,在獎牌榜的排名上,美國第一,中國第二。美中佔第一二位,某程度亦反映美中的國家綜合實力。2008北京奧運,中國金牌數目第一(主場之利是重要因素)。差不多20年後,中國的金牌數目和美國一樣,中國向世人證明中國擁有雄厚的體育實力,取得金牌非單靠主場之利。當然,細看中國國家隊獲得的金牌分佈,中國須承認中國的總體體育實力(特別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三大球類運動——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仍然不足,和世界強隊的差距仍然存在(差距不少)。 對抗性運動「非」中國所長? 個人(非對抗性)運動,中國佔上風? 中國在巴黎奧運獲得40面金牌。當中(部份)有跳水8面、乒乓球5面、舉重5面、射擊5面,共23面,佔金牌總數57.5%。美國獲得的金牌分布如下(部份):田徑14面、游泳8面、籃球2面、足球1面,共25面,佔金牌總數62.5%。除乒乓球外,中國前四位獲金牌最多的項目都是個人(非對抗)項目,不需和對手作出任何身體對抗,只須集中精神及體力獲取最高(優)成績。乒乓球雖然要和對手直接比賽,但亦不須身體接觸。反觀美國,在全球最受歡迎的三大球類運動中——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美國都有「斬獲」。美國取得男子籃球,女子籃球及女子足球三面金牌。美國亦獲得女排銀牌及男排銅牌。上述運動項目的「含金量」(商業價值等)都是世界公認。上述項目(除排球外),都是「實牙實齒」的身體直接對抗比賽,更講求身體素質,團隊合作等各種因素,美國取得以上成績,證明美國綜合體育實力仍然深厚。排球雖然不須身體直接對抗,但對體力、反應力、團隊合作等也要求極高。在三大球類項目中,中國只有女子排球隊符合資格參加比賽,但在1/4決賽中以2:3不敵土耳其。曾幾何時,中國男女排球、女子足球、男女籃球都符合資格參加奧運會,但今屆只有女排出現在奧運會,令人失望。 田徑(100米/200米/400米等)和游泳雖然不是身體直接對抗的比賽,但八名選手同時一起比賽,也是一種十分刺激及需求心理素質極高的「對抗性」運動。美國單單在田徑和游泳已取得22面金牌,證明美國在陸海運動的成績極其突出。在田徑項目,美國得14面金牌,第二位是肯尼亞,但金牌只有4面,兩者實力相距極大,美國仍是田徑場上的「霸主」。在游泳項目,美國得8面金牌、澳洲7面、法國4面、加拿大2面,美國實力強大,但不再是一枝獨秀。 在跳水項目,中國包攬所有8面金牌,沒有一個奧運會成員可以取得一面跳水金牌。中國實力非凡,有嚴格及極其出色的選拔方法,代代有能人輩出。展望未來,中國仍將雄霸跳水項目一段十分長的時間。在乒乓球項目,中國同樣包攬所有5面金牌。但我們看到瑞典、日本、北韓等全力以赴(實力不少),在比賽中和中國隊有一拼的實力。展望未來,中國乒乓球隊將面對更激烈的比賽,對手的實手將繼續提升。稍有不慎,乒乓球奧運金牌不是理所當然。 美中對如何發展體育事業各有不同計劃/策略,沒有那一個方法是絕對優勝。當然,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仍是全球民眾最喜歡的競技運動。中國若希望成為真正的世界體育強國,須有完整方案(包括商業贊助,商/學界支持等)如何發展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若中國可以在英式足球,籃球和排球的國際比賽中取得佳績,中國屆時就是真正的世界體育強國。 梁立身

新一任特首可放下「包袱」修改房屋政策

8月21日,現任行政長官賀一誠宣布因身體原因,不會競逐連任特首一職。至筆者撰寫本文時,只有兩位人士公開表態——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表示考慮是否參選,鄭子明公開宣布參選特首選舉。如無意外,岑浩輝將取得逾350位選委支持,鄭子明因未能取得至少66位選委的支持,最終未能「入閘」。待國安委審查岑浩輝的參選資格後,選舉將進入競選期。岑浩輝將會「落區」和市民接觸,傾聽市民意見,並撰寫最終政綱。如無意外,岑浩輝將會順利高票當選第六屆行政長官候任人(須待中央最後任命,才能正式成為第六屆行政長官當選人)。岑浩輝將第一次擔任特首,現屆澳府的政策若有任何不合時宜,岑浩輝當然可以修改,當中包括房屋政策。 房屋政策不須太複雜 社屋,經屋及私樓「三大板塊」足矣 現屆澳府的房屋政策是執行「五層架構」——經屋、社屋、夾屋、長者公寓及私人樓宇政策。就在現屆澳府任期即將屆滿之時,當局宣布將在北區興建夾屋。至此,現屆澳府的「五層架構」房屋政策全部「落實」。現在賀一誠表示不會競逐連任,新特首當然須要審視現屆澳府的房屋政策是否適合澳門實際情況及長遠的發展。 澳門人口不多,根據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字——不足70萬人常住澳門。現在新城A區的各項基建工程如火如荼,不少社屋,經屋等正在興建(部份相信最快可在明年第一季入伙)。現屆澳府2022年公布資料,A區將規劃興建3.2萬個單位,當中包括2.4萬個經屋、4,000個社屋及4,000個其他類型房屋單位。澳門土地面積不多,人口數量同樣不多,但澳門有足夠土地可給予70萬人安居樂業。 澳門人口不足70萬人,房屋政策不要複製,簡單,直接即可。澳門房屋政策分為「三大板塊」足矣。首先,每個政府都有責任照顧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的市民。因此,興建社屋是澳府應有的責任。弱勢群體沒有能力在市場租賃單位,政府當然須為上述市民提供居所,此為興建社屋的最大目的。現屆澳府興建長者公寓,最大目的是協助住在「唐樓」的長者搬遷至有電梯的大廈,方便長者的日常生活及出行。社屋當然也可達成上述目的。長者支付租金入住長者公寓,弱勢群體支付費用租用社屋,性質類似。不少新社屋在澳門不同區域即將落成,新一屆澳府可修改«社屋法»,澳府就可協助住在「唐樓」的長者搬遷至社屋。當然,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予長者,可能需在社屋增加不同配套,改善長者的日常生活環境及方便長者出行。現時已有不少長者住在社屋,澳府作為大業主,經驗豐富。 第二,經屋可以繼續興建,但數量不能太多。按«新經屋法»,經屋已沒有任何投資價值。購買經屋的永久居民是購買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的單位。當業主「離開」後,此經屋可作遺產給予業主的繼承人。日後,若繼承人申請政府資助時,此經屋不會作為繼承人的計算資產。由於只是購買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的單位,有意購買經屋的永民須清楚明白本身的需求,財務能力等因素後,才決定是否「入市」。經屋價格雖較私樓低,但費用也是不少,準買家須小心「做功夫」,才作決定。 第三,私樓。澳門是資本主義社會,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經濟的好與壞,用家(投資者)對未來的看法等都會影響是否「入市」的決定。政府的責任只是根據市場的發展及需求,定期提供足夠土地給予發展商公開拍賣。拍賣價格由市場決定,政府不須干預。經濟好(前景亮麗),發展商爭相出價,土地成交價格當然高。經濟不太好(前景不明朗),發展商審慎出價(甚至不競投),土地成交價格當然低(或沒有成交)。上述正正是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市場經濟的表現,政府不需驚慌。在市場「火熱」時,政府加推更多土地予市場,令市場明白政府有充裕的土地儲備,市場上不會缺乏土地發展,發展商的競投價也會逐漸回歸「正常」。在市場「平淡」時,政府可暫時不推任何土地,給予市場空間及時間「消化」存貨,用家(投資者)明白政府「不會」推土地,就會評估是否是時候「入市」。澳府做足上述功夫,私人市場自然會回歸「正常」狀況。 現屆澳府表示為了幫助夾心階層「上樓」,因此須要興建夾屋,其實不然。首先.現屆澳府「規定」若購買私樓.首期須至少30%.正是干預市場的表現。發放貸款的職責是銀行.銀行有足夠能力分析借貸人的財政能力.首期多少應由銀行和借貸人協商。現時私人樓市已沒有「辣招」,買賣雙方可自由買賣,是回歸正常的做法。面對經濟不太好(前景不明朗),澳門私人樓價格有序向下在所難免。只要澳府取消首期30%的規定,已可大大幫助夾心階層「上樓」。澳府根本不須自行興建夾屋,代替市場的工作。 好的政策不須複雜,不須多重架構。政策簡單,直接,令市民真正得益就是好政策。新一任特首願意傾聽市民的心聲? 編輯:岑浩輝已向特首請辭,生效日期為2024年8月28日。 梁立身

不改革資助乘坐巴士和現金分享計劃是浪費公帑的表現

8月11日,行政長官選委會選委已被選出。日前,澳府公佈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日為10月13日。除早前一位澳門永久居民公開表示有意參選特首選舉外,其他有意參選的的人士相信在短期內將公佈其意向。本屆澳府的工作有得有失,其中令社會較失望的是不改革資助乘坐巴士和現金分享計劃。筆者期望新一屆澳府將以審慎使用公帑為原則,真正落實到政策上,不要再浪費公帑。 本屆澳府多次強調審慎使用公帑 但就不是不修改資助坐巴士和現金分享計劃 疫情3年,為應對疫情(減輕居民的負擔及確保經濟保持一定的運作),澳府表示已動用逾一千五百億(澳門元,下同),金額驚人。幸運的是,澳府財政儲備充裕。至2023年年底,澳門財儲仍有逾五千八百億,澳門是一個幸福及幸運的社會。本屆澳府多次強調政府須十分審慎使用公帑,不能浪費。社會當然明白此道理,但澳府的實際表現自相矛盾。 筆者多年來一直建議澳府改革資助乘坐巴士和現金分享計劃,但澳府就是不接受建議,社會當然失望。2024年,澳府向717,018名永久居民及30,850名非永久性居民各發放1萬及6,000元,涉及金額近74億。統計局日前公佈資料,至2024年上半年末,澳門總人口為68.7萬人,當中居澳的外地雇員人數為181,108人。代表以澳門為常居地的澳門居民只是約50萬人。現金分享總人數約75萬,「多出」的25萬人在那裡? 筆者多次撰文,批評現時的現金分享計劃內容不理想(不公平)——將珍貴資源分配給非常居澳的居民,對常居澳的永民或非永民不公。甲是澳永民,他十多年前已移民至外國,三四年也不回澳一次,或一年只回澳逗留10多天。但根據現時的現金分享計劃規定,甲可獲現金分享,因為甲是澳永民。現金分享的原意是將澳府的財政盈餘分配給在澳常居的居民(此原則十分重要,不能忘記),重點是在澳常居的居民﹗甲10多年前已移民至外國,站在公平角度及將社會珍貴資源再分配的原則下,公帑當然只能用在以澳為常居地的居民身上,甲不應獲現金分享。 要改正錯誤,十分簡單。澳府只須修改現金分享計劃,在計劃中加入以下條件——澳永民或非永民每年須在澳居住最少183日的規定,才可獲現金分享,即可解決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上述新加的條款,只須「照寫」社保發放7,000元的央積金規定,當中包括若干豁免情況,如永民或非永民在外地升讀大學,永民或非永民年滿65歲且常居地是內地等!筆者就是不明白,只須簡單修改計劃(筆者深信立法會一定全力配合),將資源真正用在以澳為常居地的永民或非永民身上。本屆澳府就是不做,令人失望。 本屆澳府(前屆政府)一直致力推行「綠色出行」,「公交優先」等政策。可惜,現時資助乘坐巴士計劃沒有將資助金額「封頂」,和原來的目的絕對自相矛盾!澳府希望澳人減少使用私家車,多使用集體運輸系統——巴士,因此使用公帑資助澳門居民(此原則十分重要)乘坐巴士。原意是好,但計劃不完善,有漏洞。首先,任何人都可享津貼(只要他/她持有某電子支付卡或「聚易用」加乘車碼支付巴士費用),他/她就可享津貼。乙是旅客,最簡單(省錢)的方法就是購買某電子支付卡。每次乘坐巴士都有津貼,為什麼不買?此政策將資源分配給非澳居民,資源分配不公。第二,計劃的津貼金額沒有「封頂」,代表不論乘坐多少次巴士,都有津貼。此模式當然會造成資源被浪費。有「免費午餐」,正常人當然會「用盡」,人之常情。 修改資助乘坐巴士計劃就可解決浪費資源等問題。首先,將資源用在澳居民身上,而非任何人都可享有(合法在澳工作的外地員工是否可享有津貼?社會可再討論)。將資源只用在澳居民身上是澳府應有的責任。第二,津貼金額須有上限。筆者建議的上限金額為3,744元:現時巴士票價為6元,以每天兩次為例(上下班或上下學),一星期六天,金額是72元(6*2*6)。一年52個星期,金額就是3,744元(72*52)。澳府可借鏡港府的做法。修改支付津貼方法為澳居民須先自行支付巴士費用(6元),30天後再到指定地點(如便利店,政府部門等)以拍卡形式取回津貼。澳府不須規定居民一個月須乘多少次巴士才能獲津貼,原則是每年津貼上限為3,744元。A可能上半年已乘坐624次巴士,A的津貼金額就是3,744元(624*6),A在下半年就不能再享有任何津貼。此方法十分清楚,簡單,直接。B一年只乘坐300次巴士,可獲津貼1,800元(300*6)。 根據澳府和兩巴簽署的合同,以2019年最高峰客量的10.4億援助費用作參考計算,10.1億為「封頂」金額(澳府資助的金額),「10.1億」只可減不可加。若不改革計劃,澳府每年須投放近10億,當中多少資源被浪費(乘坐一站,巴士費用6元,澳府資助),多少資源被非澳居民使用...大家可想而知。社會當然支持澳府審慎使用公帑,但上述兩個計劃就證明澳府沒有真正落實審慎使用公帑的例子,新一屆澳府有勇氣及政治決心改革嗎? 梁立身

區域司法合作遙遙無期 新一屆澳府會認真處理?

2016年6月,在沒有預先向社會解釋原因前,第四屆澳府表示已主動撤回《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法》法案(下稱「法案」)。本屆澳府沒有對法案作出任何跟進或處理,令人失望。8月11日,行政長官選委會選委已被選出。10月13日,選委將選出新一屆行政長官候任人。澳府不跟進/不處理法案的後果是被澳門終審法院定罪的罪犯,只要身處海外,不進入澳門,就不用接受法律的制裁,在海外消遙快活。足足8年,法案沒有任何進展,社會失望。澳府遲遲不提交新法案,判決不能有效執行,正義不能伸張,澳門作為法治社會的形象只會被削弱。 司法協助對多方有利 將罪犯逃犯繩之於法 澳門法院對案件作出判決,控辯雙方皆可就判決上訴(上訴結果可能是加刑,減刑等結果)。但在澳門終院作出終審判決後,控辯雙方必須尊重及接受終院的終極判決,這就是法治﹗判決是否可以有效執行,就須看被告是否在澳門。被告甲(已被終院定罪)但不在澳,甲身在外地城市A,就只能看澳門和A是否已簽署《司法協助及執行協議》(下稱「協議」)。在沒有協議下,甲終生留在A而不到澳門,澳門法院及澳府就沒有任何辦法,甲可以一直消遙法外! 筆者先不說外國地方,澳府和內地或香港未能簽署協議,社會對澳府當然失望。香港和澳門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實施「普通法」,澳門和內地實施「大陸法」,三方的法律制度雖然不同,但只要三方願意簽署協議,協議一定可以簽署。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的日子。25年,澳門仍沒有和香港簽署協議,被定罪的人在香港生活富裕,是法治的笑話。 澳門實行「一國兩制」,除外交及國防事務由中央管轄外,根據《基本法》第十九條,澳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授權下,澳門可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協議。澳門,內地和香港的關係十分密切及往來頻繁,澳門須首先和內地和香港簽署協議,確保已被定罪人不會利用法律的空白,逃避法律的制裁。 現時實際情況是,雖然內地和澳門(香港)沒有簽署協議,但若嫌犯在澳門(香港)涉嫌犯罪逃到內地,內地公安部門會全力協助捉拿嫌犯。捉拿嫌犯後,內地公安部門會在內地和澳門(香港)的邊境將嫌犯移交澳門(香港)警方處理。上述處理方法是在沒有協議下的「可行」方法,但不是最佳方法。最佳(合法)方法是三方簽署協議,雙方根據協議執行法律,有法可依,做法及程序完全滿足各自的法律要求及保障各方權益,包括嫌犯的權利。 制定法案的內容,有若干重要原則須遵從。一,嫌犯所犯的罪行在兩地都是罪行,如殺人、行賄、強姦等。若罪行在被要求方一地不是罪行,被要求方不能將嫌犯送回要求方。二,無罪推定、疑點利益歸嫌犯、公平公開審訊、上訴權等基本法律精神及原則都必須寫入協議內。三,追溯期的設立。若罪行在一地的追溯期是10年,逾10年後,就不能向另一方要求移交嫌犯。四,送回已被定罪的人士。B的最高法院已將乙定罪,並確定乙在C,B可要求C協助將乙送回B接受法律的制裁。五,死刑。澳門沒有死刑,若要求方有死刑的處罰,澳門就不會將嫌犯移交給要求方,除非要求方明確不會判處或執行死刑。 上述只是制定法案的部份基本原則,筆者期望第六屆澳府在任期內完成法案及提交立法會審議(當然前提是須和內地和香港商討法案內容)。推出法案的草稿前,澳府須向社會作公開諮詢,集思廣益,務求法案的內容更好更周全,做到保障各方權益及符合法律的精神及要求。法案一天未完成,我們只會見到已被定罪的人在澳門境外風流快活(享受富人的生活)。被定罪人只要不進入澳門,被定罪人就不用接受法律制裁,公平公義嗎? 梁立身

內地低息時代 如何保值增值?

7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人行)公布新一輪降息行動。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發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一同下降10個基點。1年期LPR降至3.35%,5年期以上LPR降至3.85%。7月25日,人行將商業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從2.5%下調至2.3%。同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交通銀行集體發布最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所有定期存款利率下調。當中,五大國有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兩年、三年和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別降至1.35%、1.45%、1.75%、1.8%。5年定期存款利率正式進入少於2%的時代。在內地低息時代,如何保值增值? 內地低息時代不會短 尋保值增值方法應對 面對低息時代(時間不會短),須找不同方法保值(增值)資產,避免「跑輸」通脹。內地居民可考慮以下方法「跑贏」通脹。當然,每個家庭有各自的財政情況,決定用什麼方法前須詳細考慮/評估本身(家庭)情況,再決定下一步。首先,「港股通」是一個合法購買香港上市公司股票的方法。任何內地居民可在內地的證券行開設戶口,其戶口的餘額在50萬人民幣以上就可開立「港股通」。設立50萬的門檻,是希望投資者(內地居民)有一定的投資經驗及財政實力。香港股票是以港元計價,港元和美元掛鉤,「港股通」可給予內地居民投資海外資產的多一種選擇,爭取高一點的回報。不同事業的公司及不同年期的債券(政府或私企)等都在港交所上市,投資種類多元,一定可以滿足內地居民的需求。 第二,若個人(家庭)有一定的儲蓄,也可考慮親身到澳門或香港購買保險。保險有不同種類,每個家庭有不同需求,可根據本身的需求以購買特定的保險。若在內地已擁有完善的醫療保險,親身到澳門或香港後,可能只需購買意外死亡保險。顧名思義,意外死亡保險只對意外死亡理賠,沒有任何儲蓄價值,且保費一年較一年高(人會老,意外死亡的機會愈來愈高)。若在內地的醫療保險不太全面,則可考慮親身到澳門或香港購買重病保險(包括意外死亡)。有一重點要注意,為了分散風險及保值,理賠金額宜以美元為計價單位。 第三,根據規定,內地居民每年可購買5萬美元(等值)的外匯額度。內地居民可親身到澳門或香港的銀行開設戶口,每年使用5萬美元外匯額度,匯款到自己名下的澳門或香港銀行內,再開設定期存款。同樣道理,為了分散風險及保值(增值),可考慮將5萬美元做一年,三年等定期。港元和美元掛鉤,現時在澳門或香港的銀行做美元定期,回報不錯。在香港的銀行做美元定期,利率一般較在澳門的銀行高。例子,某香港銀行的美元定期資料(1萬美元,一年期是4.9%,及須符合其他條件)。某澳門銀行的美元定期資料(須是新資金,六個月定期可高達5%,及須符合其他條件)。 上述只是部份可保值/增值資產的方法。澳門及香港緊靠內地,內地赴澳港的交通十分方便,辦理赴澳港的手續也較赴外國簡單容易。澳港是資金自由港,資金自由流動,沒有外匯管制。內地居民可合法利用澳港的優點及特點,分散風險及為資產保值(增值)。 梁立身

賀錦麗對特朗普 誰勝誰負?

美國大選日是11月5日(距現在只有短短3個多月)。7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終經不住黨內外壓力[內部民調顯示拜在六個「關鍵州」(Swing States)的支持率全部落後於前總統特朗普,他也知道自己身體確實「不行」],拜在當天終於宣布不會競逐連任,改為支持副總統賀錦麗角逐大位。數天後,賀表示自己已取得足夠黨代表支持,可「正式」成為民主黨代表參加總統大選。拜下賀上,民主黨現時的形勢如何?總統大選,眾議院及參議院選舉,民主黨的成績將會是… 陣前臨時換將大忌 拜下賀上有幫助? 根據現時大部份民調,賀和特的支持率不分高下,賀仍有機會和特一拼。8月19日,美民主黨將正式舉行黨代表大會。如無意外,賀將成為民主黨的正式代表,角逐大位。陣前臨時換將是兵家大忌。但民主黨內外都認為若拜堅持參選,民主黨在總統大選,眾議院及參議院選舉的成績將會慘不忍睹。因此,即使是大忌,也只能拜下賀上,希望「輸小當贏」。 賀的最大「優勢」是年齡,她1964年出生,今年60歲。特1946年出生,今年78歲。特較賀大18歲。特再不能以「老」形容對手,而賀則可「針對」特的年齡。賀的另一優勢是女性,她有機會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她的參選當然會鼓(激)勵更多女性出來投票。當然,更多女姓出來投票,是否都會投票給賀,則須要賀盡全力爭取。賀的非白人身份(賀的父親是非洲裔美國人,母親是印度裔美國人)也會鼓(激)勵更多非洲裔及亞裔美國人出來投票。非白人希望繼奧巴馬後,再有非白人成為美總統,可以令非白人的地位得到提升(鞏固),美國夢圓夢。 但亦有評論認為,賀的「級數」遠遠不及特。在行政經驗方面,賀只擔任四年副總統,但任內十分低調(外界不知道她有何建樹?)。當然,賀此「特徵」和美法律有關。美副總統的職權(利益?),「最大」的可能就是當總統在任內辭職,死亡等情況出現後,副總統就是法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副總統的權力(職責)須看時任總統願意給予多少職責(權力)。拜擔任美參議員36年,任副總統8年,任總統4年,他擁有豐富的行政經驗,他不會太看重賀。4年前,拜選擇賀作為副手,理由當然是之前所述,賀(女性,非白人身份)對拜不會有減分作用,但就會有少許加分作用。現在拜不再競選連任,就要看賀的本事了。 另一個困擾民主黨的問題是,美選民現在是否願意接受一位女性擔任總統或十分希望一位女性擔任總統?2016年特和希拉莉競逐大位,希原有機會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但她最終敗於特手上。大選過後,從民調得知,有不少選民(男/女)認為希不可信,她在「電郵門」事件中的表現,令選民失望,因此不支持(投票)給希,最終特勝出2016年大選。去年有民調顯示,逾60%美選民認為總統的性別不會令他/她更有意願投票。調查也發現,在2016年的大選中,美國不少女性選民投票支持特而非希。女選民樂見有女性參選總統,但參選人的女性身份不是女選民是否投票支持她的關鍵原因。 現在賀代表民主黨出戰,共和黨(特)將會動用一切方法尋找賀的「黑材料」,以便攻擊賀她。使用「黑材料」的目的不是希望選民投票給特,而是希望令部份仍未決定投票取向的選民不投票給賀。若目的達成,特勝出的機會將會增加。特的另一優勢是——7月13日,他被行剌,但幸運地大難不死。根據以往選舉經驗,受害人將獲得同情票(敬重票),令部份仍未決定投票取向的選民投票給特,及令原來傾向意願不大投票給特的選民(上述選民傾向共和黨,但不一定喜歡特),也會投票給特。特(共和黨)只要利用上述優勢在「關鍵州」內加大力度宣傳特是美國英雄,他會永遠「戰鬥」,特勝出大選的機會就會增加。 賀現在的目標是爭取在大選中「輸小當贏」,將和特的差距減至最低。最大願望是總得票高於特,但就輸掉關鍵州,因而輸掉大選,令她可以在四年後成為代表民主黨競逐大位的熱門人選。在眾議院選舉,現在賀領隊(民主黨的氣勢有所回升,金主「回流」等情況下),民主黨有機會取回眾議院的控制權(選民也不希望看到共和黨一黨獨大)。在參議院選舉,最大可能是民主和共和黨的勝負關鍵只在一至兩席間,但共和黨最終取得控制權的機會較高。 梁立身

本屆澳府政績 房屋工作達標

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法»規定,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選舉日須較特首選舉日提前至少60天;新特首選舉日須在時任特首任期屆滿日(12月20日)提前至少60日舉行,及上述選舉須在星期日進行。8月11日是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選舉日,因此,符合法律規定的特首選舉日,只餘下10月13日或10月20日可供當局選擇。筆者認為前者機會較高。本屆澳府任期餘下不足5個月,是時候回顧本屆澳府政績。 房屋工作達標 道(掘)路工作失望 新冠疫情2020年年初在全球全面爆發,由2020至2022年,本屆澳府的「工作」就是應對新冠,致力保障澳門居民的健康,維持社會基本運作,減輕居民面對的各種壓力。社會基本滿意澳府應對新冠的表現。2023年開始,疫情過去,全球全面逐步回復正常運作,澳府終於可以大展身手,致力「追回」三年時間,為社會注入新動力新力量。 近「兩年」的工作,社會較滿意本屆澳府有關房屋範疇的工作表現。首先,長者公寓(如沒任何意外),應可在本年內入伙,為長者(住在「唐樓」,獨居長者等)改善居住環境,為她們提供較舒適的生活環境及出行條件。澳門新街坊在橫琴大功告成,已購買單位的澳門居民逐步入住澳門新街坊。澳門新街坊的各種配套,如幼稚園/小學、超市、餐廳、其他生活配套也逐步投入服務,為居住在澳門新街坊的住戶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都更公司在「P」地段興建的暫住房,有機會在今年內完成大部份室內外工程,明年應有條件給予住在祐漢老區(居住在順利樓,吉祥樓等)的住戶入住。在新一屆澳府的眾多工作中,其中一項優先工作,相信就是逐步將居住在順利樓,吉祥樓等的住戶遷入暫住房,然後將順利樓,吉祥樓等所在的區域重建,為都更工作樹立一個成功的榜樣。A區公共房屋(經屋及社區)的建設如火如荼,其中A區B4段提供的經屋單位預計在本年9月竣工,明年應有條件給予合資格居民「上樓」。確保合資格居民盡快在A區「上樓」(經屋及社屋),亦是新一屆澳府的重點工作之一。 有贊有彈。社會滿意本屆澳府的房屋工作,但對道(掘)路工程工作則仍然普遍不滿意。澳門是一個微型城市(人多地方小),但居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小小的城市,每月也有大大小小的道(掘)路工程?特別是在暑假(7至8月)期間,澳門各大小馬路「遍地開花」,大馬路有大工程,小馬路有小工程。當局表示原意是借學生在暑假期間休假,期望利用此「黃金時段」將「大部份」道(掘)路工程完成。但為什麼每年的暑假也有大大小小的道(掘)路工程(沒有最多,只有更多)?若已在暑假(7至8月)期間完成大部份工作,為什麼其餘月份仍有工程?澳門的道路、電力、自來水、電訊等系統須要每年更換更新?如果不是,為什麼每月也有大大小小的道(掘)路工程? 在疫情期間,澳門社會處於較平靜運作狀態,但居民仍會看到各馬路有不同工程在進行。除特別日子外[在疫情期間,澳府曾宣布部份日子只容許維持社會基本運作的工種如常工作,其他非必要工種須全部暫停[包括道(掘)路工程)],道(掘)路工程一樣在澳門各區出現,沒有減少的態勢。現在社會全面復常,道(掘)路工程的次數就更多更密。下環區/內港區(正在建設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已一直嚴重影響區內居民的生活及出行情況。北區東北大馬路即將興建空中走廊,工期預計約700多天,北區居民未來兩年將迎來交通困難及交通壓力增加的困難日子。社會期望新一屆澳府拿出真方法(本事)解決道(掘)路工程沒完沒了的現狀,還給居民一個正常的生活及出行環境。 梁立身

拜登是否退選?民主黨面對兩難局面

6月27日,拜登和特朗普舉行本年首次公開辯論。看完辯論後,美國社會基本上已「認定」不是特的表現好,而是拜的表現慘不忍睹。拜今年81歲,特比拜小4歲,但觀看兩者在辯論的表現後,拜「真」的是一個81歲的長者,而特就不像77歲的長者。辯論後,民調顯示社會普遍希望拜退選。若最終仍是拜特對決,特勝出的機會較高。民主黨看到(知道)拜的表現後,愈來愈多黨的支持者(政治捐獻金主)、資深黨員(民意代表)、支持民主黨的媒體等(為數不少),都希望拜退選,由更有機會勝選的民主黨人參選。 距大選日不足4個月,拜退選可挽救選情? 民主黨須盡快決定 4年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持份者眾多。雖然投票的只是美國國民(個體),但在投票前,共和黨、民主黨、民調機構、媒體、政治捐獻金主等都會全力以赴,以各種合法手段宣傳心儀的人選及攻擊對手,期望令心儀人選勝出大選,美國國民只是當中持份者之一。共和黨和民主黨各有「鐵粉」,不論黨推誰人參選,都會在投票日出來投票支持黨。由於每個州的選民結構不同,如加州,紐約州等一般都會支持民主黨;德州,佛州(2016及2020年)等一般都會支持共和黨。因此,真正決定勝算的只有若干個「搖擺」州(Swing States),包括賓州(19票)、喬治亞州(16票)、密西根州(15票)等。2016年大選,大部份「搖擺」州支持特,特勝出。2020年大選,大部份「搖擺」州支持拜,拜勝出。 經過6月27日的辯論後,特在「搖擺」州的支持度沒有明顯上升,但就有更多選民(不分黨派)表示希望拜退選。民主黨當然知道上述情況。愈來愈多黨的政治捐獻金主、資深黨員(眾議院議員)、支持黨的媒體(包括New York Times)、社會名人等(為數不少),都希望拜退選,由更有機會勝選的民主黨人參選。但拜表示他不會退選,他堅信他有能力擊敗特,再次勝出大選。 從競選策略而言,距大選日(美國大選日是11月5日)不足4個月,陣前臨時換大將,兵家大忌。2016年台灣領導人選舉,國民黨在選舉日前3個月將洪秀柱換下,改派朱立倫出戰,結果朱(國民黨)的得票率只有31.04%,較國民黨在2024年台灣大選的得票率(33.49%)更低。民主黨現在較可行的方法是既全力支持拜參選,同時全方位(總動員)爭取參眾兩院選舉的勝利。眾議院議員任期兩年一屆,今年須全部改選議席。眾議院現在的多數黨是共和黨,但領先的席位不多。民主黨若「火力全開」主攻眾議院選舉,有機會奪回眾議院控制權。參議院約三份一席位須改選,當中23席現時由民主黨控制。民主黨面對的參議院選舉情況較眾議院選舉更困難。民主黨要在選後繼續成為參議院的多數黨,難度更高。 縱觀現在的情況,民主黨的優先策略應是全力進攻眾議院選舉(奪回控制權)、全力支持拜(利用餘下不多時間,「激勵」拜和特一拚高下)、致力維持參議院控制權(或將失去的議席數目減至最少) 。 編輯:特朗普7月13日遭到行刺,大難不死。特勝出大選的機會將會更高。 梁立身

視聽專區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