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最新時事

編輯推介

2023年澳門財儲投資回報5.2% 成績不俗

澳府日前公布2023年澳門財政儲備投資收入為289.8億(澳門元,下同),年度回報率為5.2%,成績不俗。2023年,澳門總人口68萬(當中17萬是外地僱員),而截至2023年年底,澳府財儲為5,804.7億,澳府的「家底」十分豐厚(管理不足70萬人口的城市)。管理龐大財儲,須採恰當投資策略,令財儲長期穩定增加,保政府(社會)財政系統健全。 財儲投資回報須最少「跑贏」通脹 2023年,投資市場充滿多項變數,獲得5.2%的投資回報,反映澳金管局的投資策略不俗。放眼全球,管理政府財儲,一貫是以安全,簡單及回報穩定(不尋求「大起大落」)為原則,整個投資組合基本上是以現金(包括定期存款 - 收息)、債券(收息)、股票為主。管理財儲的專業人士會根據當年的經濟預測,投資市場情況等不同因素,將現金、債券、股票等按不同比例分配。每一季度會總結成績,看是否須要在下一季度調整資產分配比例。一年後,就可將「成績表」交給社會,由社會判斷是否滿意。 澳府財儲近6千億,核心要求就是致力尋求長期穩定正回報,而回報須最少「跑贏」通脹,確保本金不會「縮水」。當然,不是要求每一年的回報都必須是正數或「跑贏」當年通脹,但當計算5年回報、10年回報、15年回報時,管理財儲的專業人士就須交出成績,令社會及澳府知道她們是有「真功夫」,有能力令財儲的長期回報為正,及長期回報「跑贏」通脹。 上述是對管理財儲的基本要求。一般的資產管理團隊可以完成上述任務。站在澳門社會(澳府)的立場,要求須比上述高。當計算回報時,投資回報為正數,回報率「跑贏」通脹,回報扣除通脹後,每年平均回報2%至3%,就是理想目標。以2023年為例,澳門的通脹率為0.94%(澳府公布的數字),財儲投資回報為5.2%,扣除通脹後為4.26%(5.2% - 0.94%),2023年的投資成績理想。2022年,澳門的通脹率為1.04%,財儲投資回報為-3.4%,扣除通脹後為-4.44%(-3.4% - 1.04%),2022年的投資成績不理想。如此類推。 2017至2023年(共7年)的投資成績又如何?澳府財儲累計7年的投資收入為正1,034.2億(正20.13%),而2017的至2023年的累計總通脹為9.81%,扣除通脹後的回報為10.32%(20.13% - 9.81%)。2017至2023年,每年的「淨」回報為1.47%(10.32% / 7),財儲投資回報不俗,但和理想目標區間(2%至3%)有些許距離,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回顧過去7年累計表現,金管局的成績是中上。展望未來,採更優化的投資策略,將「淨」回報率提高至理想目標區間(2%至3%),令社會(澳府)獲得更豐厚回報,鞏固財儲基礎,為未來社會(澳府)各項投資所須資金提供結實的支援。 梁立身

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仍未公布 按法律須提前至少90日公布

第五屆澳府任期將於2024年12月19日屆滿,第六屆澳府任期將由2024年12月20日起生效。現屆澳府至現在仍未公布選舉新一任特首的時間表,但參考過去換屆安排,選舉新一任特首的時間大都安排在7月底8月,分別是2019年8月25日、2014年8月31日、2009年7月26日。«行政長官選舉法»對特首選舉日期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今年選舉新一任特首的時間安排在9月較為合理及合適(時間及工作安排上)。按此推算,7月(距現在不足4個月)須產生選委會委員。 選舉特首程序依法進行 先選選委再選特首 澳府任期五年一屆,時光飛逝,今年是2024年,須選出新一任特首。根據«基本法»,擔任特首的人士可連任一次,而參考過去換屆安排(不論是時任特首競選連任或時任特首依法不能再競選連任),選舉新一任特首的時間大都安排在7月底8月。«行政長官選舉法»對特首選舉日期有明確規定,現在已是4月,根據法律規定,筆者認為今年選舉新一任特首的時間不會安排在8月,而是在9月。 此外,選委會委員負責選出特首,在選舉特首前須完成選委會委員選舉。«行政長官選舉法»對選委會委員及特首選舉日期有明確規定,分別是:屬特首任期屆滿而舉行的選舉,選舉日期須較特首任期屆滿日至少60日;選委會委員的選舉日期須較特首的選舉日期提前至少60日,及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須至少提前90日公布。 至本文刊登時,澳府仍未公布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比對2019年,上屆澳府早在2019年2月4日已公布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為2019年6月16日)。為了遵守法律的規定,及給予合理及足夠時間籌備及安排兩個選舉工作,筆者認為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定在7月14日(星期日-法律規定選舉日須為星期日)較為合理及合適。7月14日為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選委參選報名期可安排在5月(不能再遲)。配合法律規定,澳府可能最早在本(4)月8日公布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及設立特首選管會。 選委參選報名期為兩週,根據法律規定,參選人不能遲於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前40日提交報名表。按此推算,報名期可安排在5月15至28日進行。參選人須經資格審查通過後,才可正式成為候選人。管委會需時審查各個參選人的資格,因此,將7月14日定為選委會委員選舉日期是合法,合理及合適的決定。 特首選舉日期須符合法律規定,考慮需時籌備及安排各項工作,筆者認為9月1日(星期日)為特首選舉日期較為妥善。在選出新一任特首前,須組成選委會。7月14日完成選委會選舉後,才「有時間」給予有興趣參選特首的人士爭取委員提名及報名參選。特首參選人須取得足夠委員提名後,提交管委會及經資格審查通過後,才可正式成為特首候選人。正式成為特首候選人後,在競選活動期則向社會詳細介紹其政綱,爭取社會認同及各選委支持。 法律規定參選特首的提名期至少12日,且截止日須早於特首選舉日30日。不論最終符合資格審查的正式特首候選人是多少,特首選舉都設有競選活動期。法律規定,競選活動期由選舉日前第十五日開始至選舉日前第二日午夜十二時結束。按此推算,9月1日為特首選舉日,特首競選活動期將由8月17日開始至8月30日,8月31日為「冷靜期」,而參選特首的提名期可安排在7月17至30日。今天是4月3日,籌備及安排選委會委員及特首的選舉工作十分繁重,時間緊迫,本屆澳府須盡早投入足夠資源開展相關工作,不能再遲。 梁立身

香港財赤嚴重 不減開支不行

由2019/2020年財政年度起,香港已連續5年出現財政赤字。5年財赤分別是2019/2020年度-約450億(港元,下同)、2020/2021年度-約2,000億、2021/2022年度-約800億、2022/2023年度-約1,350億、2023/2024年度-約1,100億(修訂預算)。5年赤字總金額約5,800億。港府的財政儲備亦由2018/2019年度近11,700億(歷史新高)降至2023年12月的6,925億(香港庫務署1月公布的資料),下跌逾40%。面對龐大財赤,日漸減少的財儲,加上香港未來經濟充滿眾多挑戰,港府「只餘」緊縮開支為應對財赤的手段。 眾多民生範疇開支港府不敢減 緊縮政府開支成「唯一」辦法 若政府收入年年增加(收入高於開支),政府當然可以年年向社會派發各種優厚福利、公務員年年加薪等,但現實不是。5年財赤,港府須面對現實,立定決心開源節流。可惜,現實是香港未來經濟充滿各種挑戰,開源(加稅)不切實際,是「趕客」的行為。因此,港府「只餘」節流手段。 細看港府帳目,以2022/2023年度為例,教育(1,019億 – 預算)、福利(1,118億)、衛生(1,279億)三個範疇佔港府經常開支(5,635億)60.62%。回看2017/2018年度,教育(802億 – 實際)、福利(653億)、衛生(626億)佔經支(3,618億)57.52%。短短6年,額外增加1,335億,增幅驚人。在可見未來,香港人口老化的走勢不會改變(只會更嚴重),福利及衛生範疇的經支只會多不會少。現屆及未來港府不會(亦不敢)[政治不正確]對福利及衛生範疇「開刀」。因此,港府「只餘」經支的其他範疇可以縮減。 經支中最大開支是人員及相關開支。以2019/2020年度為例,人員及相關開支為1,356億,2023/2024年度為1,575億(修訂預算),5年增幅16.15%,增長幅度令人不敢相信。港府不會(亦不敢)對福利及衛生範疇「開刀」,她只能縮減人員及相關開支。2024/2025年度的人員及相關開支為1,654億(預算),較2023/2024年度增加。本屆港府只餘3年任期,現在只能對未來3年作出規定。筆者建議港府將人員及相關開支每年上限「封頂」1,654億(相關開支只可少不可多)。簡單來說,就是「凍薪」及「凍結公務人員總人數」。 首先,港府在未來三年不再開設任何新公務人員職位。第二,在未來三年,各政府部門不能再招聘新人員入職,除非該部門有人員請辭或退休。假設甲部門有人員請辭或退休,出現空缺職位,甲部門須首先內部評估是否一定要填補空缺。甲部門評估後,若認為「一定」要填補空缺,甲部門首長可向直屬司長上報,由直屬司長決定是否批准。司長在決定前,須將甲部門的評估交給第三方(例如公務員事務局)審查上述評估是否客觀、公正、正確。若第三方認為甲部門的評估是正確,司長決定批准填補空缺,屆時,將進入第二階段。在第二階段,港府須將空缺職位向所有政府部門公布,並歡迎有興趣的公務人員報考。若沒有任何一位公務人員成功考獲該空缺職位,最後才向社會招聘人手,填補空缺。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不同工種可不同程度「電腦化/電子化」。乙部門2014年須要丙工種職位處理若干工作,現在是2024年,丙工種職位是否仍需要(合時)?若不需要,可取消丙工種職位,而原有的人員可內部轉去其他職位(經培訓)。靈活調動人手,補充不同部門對人手的需求,不再是每一次出現空缺,就立即向社會公開招聘,是真正節流的做法。要真正節流,必須在高開支範疇中節流。節流是痛苦,港府知道,社會知道,但港府/社會也都知道是必須採取的手段。 梁立身

香港全面「撤辣」  澳門會跟隨?

港府日前公佈2024/2025«財政預算案»,當中最受社會注意的是港府宣佈全面撤銷所有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包括住宅物業交易無須再繳付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簡稱全面「撤辣」。港府承認現實狀況,承認香港現時沒有房地產炒風,終於全面「撤辣」,澳門會跟隨? 承認現實 全面「撤辣」 澳門住宅成交量及價格已創「新低」。根據澳門財政局網頁的資料,2018年,澳門住宅成交量及成交價格(平均價)是10,585宗及111,237元(澳門元,下同)/平方米。新冠疫情3年,對澳門房地產市場是「致命」打擊。2022年,澳門住宅成交量及成交價格(平均價)是2,950宗及94,694元,較2018年分別下跌72.13%及14.87%。2023年,全球全面「開放」,社會最初預期澳門房地產將逐步出現「生機」。但現實是,上述兩個數據在2023年錄得更差表現——2,913宗及91.673元,較2022年再下跌1.25%及3.19%。社會預期的逐步回穩沒有出現。 新冠疫情固然對經濟(房地產市場)有負面影響,澳府實施的房地產「辣招」也是因素之一。澳府今年年初開始「減辣」-包括購買第2個住宅的人士不須加徵5%的取得印花稅、統一按揭成數(對澳門居民有效),私樓上限7成,經屋上限9成等。上述措施對部份澳門居民來說是「減辣」,但對部份則是「加辣」。A單位售價5百萬,從前的「上車價」為50萬,現在則是150萬,對首次「上車客」當然是「加辣」。經屋按揭上限維持9成,澳府鼓勵合資格居民購買經屋而非私樓。 財政局的資料已清楚告訴社會一個現實:澳門房地產市場現時沒有炒風。而由於澳府仍然維持「辣招」,包括非澳門居民購入單位須額外支付10%的印花稅;購入單位後,兩年內出售單位須支付特別印花稅等,上述「辣招」對房地產市場正常交易當然有影響。是否購買房地產有眾多因素,包括本身需求、利率高低、對經濟發展的預期、房地產交易規定等。政府的責任是維持公平交易環境、提供定期及穩定的土地供應等。當房地產市場「火熱」,政府可加快及加推土地供應;當房地產市場「淡靜」,政府可減漫推出土地的速度。過多人為措施,只會影響房地產市場正常交易。讓市場回歸正常情況,澳府是時候全面「撤辣」。 梁立身

本屆澳府工作回顧 有成績有不足

第五屆澳府2019年12月20日就職,任期已逾4年。2024年12月20日,第六屆澳府將就職。本屆澳府正式運作後不久,新冠病毒在全球爆發,澳府的「唯一」工作就是應對新冠。全球在2023年起不再受新冠「困擾」,本屆澳府終於可以大展拳腳,全力開展所有對澳門有利的工作。本屆澳府在房屋範疇上,交出「澳門新街坊」、長者公寓、A區經屋等成績,社會滿意。但本屆澳府不足之處,包括未有完善「現金分享」計劃、未有修改資助乘坐巴士規定等,令社會不解。 房屋範疇交出成績 但部份措施未善用公帑 「衣、食、住、行」,在中國人(華人)心中,住是第一位,沒有異議。本屆澳府知道澳門居民希望安居樂業(特別是安居),因此,房屋政策/工作是本屆澳府其中一個重點工作。本屆澳府推出新型房屋供不同人士的需求。首先,本屆澳府希望鼓勵更多澳門居民往橫琴居住,工作等,令琴澳一體化的工作逐步落實,因此推出「澳門新街坊」。今年,將有澳門居民入住「澳門新街坊」。「澳門新街坊」的其他配套,如學校、衛生中心、超市等,在居民入住時,相信應該會同時啟用。甲是澳門居民,甲在橫琴工作,甲是單身,甲可以考慮「澳門新街坊」作為居住選擇。乙需要照顧父母及有家庭,且工作地點在澳門半島,乙的居住選擇不會是「澳門新街坊」。站在消費者角度,多一個選擇總比沒有選擇好,是否選擇「澳門新街坊」則看本身情況。 長者公寓是本屆澳府特為澳門長者而設,希望可改善居住在沒有電梯樓宇的長者生活環境。沒有電梯的樓宇,長者出入不便,久而久之,長者有機會變得不願出門[70多歲的長者,若住在四樓(沒有電梯),每次出門都須向下走四層;回來之後,又須向上走四層才可回家,那一個長者願意每天走八層?]本屆澳府知道問題存在,因此推出長者公寓。居住在沒有電梯樓宇的長者,長者公寓給予她們多一個選擇。是否租住長者公寓,長者須計算所有成本。將現時居住的單位租給別人,以租金收入支付(可能須補貼部份費用)入住長者公寓-優點固然是有新單位居住、長者公寓配套齊全(長者活動中心,酒樓等);但要搬離已經熟悉的社區,而朋友留在原社區,日後如何聯誼等因素,也須一同考慮。長者公寓和「澳門新街坊」的情況「一樣」,給消費者(澳門長者)多一個選擇,政府的決定是對的。 本屆澳府在今年初公布A區經屋售價,2019年申請的經屋售價約35,600元(澳門元,下同)/平方米-實用面積;2021年及2023年申請的經屋售價約2,430元/平方呎-建築面積。假設是2019年的申請;以一個T2單位為例,假設是45平方米(實用面積),售價約160萬(35,600元*45)。以現時的市價(雖然經屋不是私樓),160萬可購入一個45平方米的全新單位,本屆澳府絕對是以優惠價將經屋出售給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若作為長期(以25年為起點)居住單位(不能抱任何升值幻想),計算本身可承受的財政壓力,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可認真考慮A區經屋。當然,作為第一批去A區(有望今年成事)生活的居民,須作好心理準備,周邊的生活配套不太完善,出入不太方便等情況會出現。若不作好心裡準備,屆時將後悔購入經屋。 當然,本屆澳府的工作也有不足之處。沒有完善「現金分享」計劃。A是澳門永久居民,已移民至B國十多年(A多年不回澳),但A仍可享有「現金分享」,正是不善用公帑的例子。沒有修改資助乘坐巴士規定。任何人持有某電子卡或以特定支持系統支付巴士費用,每程車費半價(沒有上限)。長者等特定澳門居民免費乘坐巴士,學生以1.5元支付巴士費用(每程)[兩者同樣沒有上限]。此為不善用公帑的第二個例子。筆者期望第六屆澳府可解決上述問題,樹立善用公帑的榜樣。 梁立身

2024年是多個大國的選舉年 今年不穩定因素較去年更多

世人普遍認為2023年是新冠疫情「結束」年,世界再次全面開放,世人可再次自由出行/經商,全球經濟可穩步向上。但現實是,疫情3年,全世界雖然再「開放」,但世人的消費水平及心理和疫情前絕對不同,全球經濟復甦力度不足。2023年10月,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地球上再出現多一個局部「戰爭」。今年,俄烏戰事未停,以色列全力攻擊(消滅)哈馬斯,2024年將不是一個順年。此外,今年多個大國將進行大選,包括俄羅斯大選(3月)、印度大選(4月至5月)、歐洲議會選舉(6月)、美國大選(11月)等。今年較去年有更多不穩定因素影響全球。 俄印歐(議會)美舉行大選 不穩因素只會多不會少 俄羅斯下(3)月首先打「頭炮」,俄選民屆時將選出新一任俄羅斯總統。現任總統普京繼續參加選舉,大部份民調都顯示普京大幅度領先其他對手。6年前,普京以逾77%得票率在第一輪選舉勝出,俄大選沒有任何競爭氣氛。現時國際社會關心的是,普京「一定」會在第一輪選舉中勝出(俄法律規定:任何一個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取得逾50%得票率可勝出選舉),問題是他的得票率可否打破上一屆(77.53%)。本次選舉,亦是觀察俄民眾是否支持普京對烏克蘭發動戰爭?若得票率逾77.53%,代表大部份民眾信任普京及支持他對烏發動戰爭;若得票率低於70%,情況不妙。普京今年72歲,成功連任,任期6年,任期屆滿時,他將會78歲。身體狀況在未來6年將困擾普京。 印度已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大國,聯合國預測印人口將持續增長40年,至2064年,印總人口將達致頂峰。印度將於4月至5月舉行全國大選。印度現任總理莫迪率領的(Bharatiya Janata Party - BJP)在民調中領先,BJP領導的政治聯盟-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 NDA)有望勝出大選,莫迪很大機會在未來5年繼續出任印總理。莫迪較普京年長,莫今年74歲。若NDA勝出大選,莫的任期是5年,任期屆滿時,他將會79歲。身體狀況在未來5年同樣困擾莫。 歐洲議會將在6月6至9日舉行選舉。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爭取連任。下月,馮德萊恩將在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 - EPP)的代表大會上成為該黨的候選人,參加6月舉行的歐議會選舉,及競逐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EPP立場中間偏右,是歐盟最大跨國中間偏右政黨(包括德國基民黨在內);現時也是歐議會內第一大黨。EPP在民調中領先其他政黨,但極右「聲音」近年在歐洲快速冒起,今年歐議會選舉,反移民、反「多元」、歐洲優先等議題將是歐選民關心的議題。極右政黨的得票率能否大幅增加成為議會內第三勢力,國際社會密切留意。 美國11月將舉行大選,如無重大事件發生,將是拜登對特朗普的局面。現時不少民調顯示特朗普可擊敗拜登,再次入主白宮,成為新一任美國總統。有分折認為,民主黨亦已「知道」形勢的發展,有可能將選舉「重心」放回全力爭取眾議院選舉勝算,成為下一屆眾議院的多數黨。同時,維持在參議院的領先地位。即使最後特朗普勝出總統大選,民主黨亦可借參眾兩院制衡特朗普,令特朗普的政策不會太偏離美國核心價值。 上述只是部份會在今年舉行大選的國家。其他大國,印尼本月已舉行大選,墨西哥將在6月舉行大選等。參與選舉的各政黨或候選人都希望勝出大選,取得執政權。為了勝出選舉,對選民關心的議題(問題),各政黨或候選人都會提出她(他)的看法及解決方法。「解決」方法可能對某國境內有效,但亦有可能會影響全球合作關係。以上述四個選舉為例,除俄大選外,印度大選、歐議會選舉、美大選,不論誰當選,對中國的態度都不會改變[以不合作為大原則,以本國(聯盟)利益為先...]。全球大國間不合作解決問題,俄烏戰事,以哈衝突等國際事件如何解決?上述國際事件不解決,全球經濟復甦力度不會增加,全球經濟不會穩步向上。最後,生活在地球上的大部份民眾都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富人例外)! 梁立身

2023年巴士載客量接近2019年水平 澳府仍不願改革巴士收費政策

澳門交通局日前公布2023年公共巴士服務各項數據(初步資料)。2023年全年,澳門巴士載客量為2.14億人次,已十分接近2019年的2.29億人次(歷史最高)。以此走勢,2024年全年載客量很大機會打破2019年的歷史紀錄。每日近60萬人次的戴客量(澳門總人口不足70萬;2023年入境澳門旅客總人次逾2,800萬-日均約7萬7千人次),澳門巴士服務十分受市民及旅客歡迎。但現實是,澳門巴士收費十分便宜或免費(對部份合資格人士),導致部份乘客不理性使用,現時巴士服務的需求量並不是真正的巴士需求量。 巴士收費政策不改 巴士載客量只會不斷上升 人是自利的(包括筆者)。面對「免費午餐」或十分便宜的服務,正常人當然會傾向多多「享用」,人之常情。澳府為澳門公共巴士服務「埋單」,公共巴士服務的收費較正常市場低,有澳府的補助,乘客(市民及旅客)當然會優先使用巴士服務,不管是否真正需要巴士服務。 澳府對公共巴士服務補貼範圍十分廣。首先,年滿65歲的長者(澳門居民)、持有「殘疾評估登記證」的澳門居民等,根據現時的政策,可免費乘坐巴士。第二,持學生證(大學、中學、小學等)的人士(不管是否澳門居民),每程只須支付1.5元(澳門元,下同)。第三,持有某電子卡或以特定支持系統支付巴士費用,每程車費半價(正票價是8元或6元,優惠價是4元或3元)。此外,上述優惠不設使用上限次數,代表某長者一天可免費乘坐10次巴士、某學生一天可以1.5元(每程)乘坐8次巴士、某人(澳門居民、旅客、或任何人)持有某電子卡一天以半價乘坐15次巴士等。有多少非澳門居民正享受澳府的補貼?補貼不設使用上限次數,是善用公帑的做法?澳府不會(不肯)回答上述問題。 根據交通局網頁內的數據,澳府2023年提供的補貼(初步數據)近10億元。由於現時的合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若澳府不和兩巴商討改變合同的內容,代表今(2024)年至2026年,澳府每年的巴士費用補貼近10億。由於有澳府「埋單」,兩巴的「老闆」是澳府而非乘客。只要「老闆」(澳府)滿意,兩巴的經營者就沒有任何壓力。上述模式當然不對及對其他提供交通運輸服務的提供者造成不公平競爭的環境。 首先,以巴士快線為例,正價8元,有多少乘客支付的費用是半價、1.50元或免費乘坐巴士?一程下來,有多少人是支付正價?正價8元的定價,是根據什麼標準,數據而定?以巴士(MT1)為例,由澳門(起點)出發至澳門機場(終點),全程才8元(不論在那一個站上車),上述收費模式是否合理?巴士的收費當然要根據路程長遠而定價,才符合成本原則。以巴士(33號)為例,根據合理成本計算,往氹仔方向,在澳門上車支付的費用當然須比氹仔上車支付的費用高,才符合成本原則。但現在不是﹗ 現屆澳府經常表示要善用公帑,不能「胡亂花錢」。上述巴士收費政策不是現屆澳府制定,現屆澳府為什麼就是不願修改?筆者不明白。現屆政府的任期至2024年12月19日,新一屆澳府的任期由2024年12月20日開始,筆者期望新一屆澳府能夠修改現時的漏洞,善用公帑一分一毫。巴士合同在2026年12月31日到期,期望新一屆澳府在2025年開始準備招標工作,將巴士服務在2025年內再次向全社會公開招標。澳門是旅遊城市,每年以千萬計旅客,一定會有投資者入標競投巴士服務(巴士服務是一門盈利的生意)。將巴士服務回歸市場,回歸正常做法,澳府只是作為監管者監督巴士服務,而非為巴士服務「埋單」。若澳府希望鼓勵居民多使用公交,可提供補貼,但須設使用上限次數或使用上限金額,不能無上限資助居民乘坐巴士,是十分不善用公帑的做法﹗同時,巴士服務回歸市場,是將所有運輸服務提供者放在同「一平台」上競爭,而非澳府本身製造不公平環境予運輸服務提供者。社會多次反映上述問題,不知新一屆澳府會否回應社會的訴求? 梁立身

澳府公布A區經屋售價 給合資格澳居民派「新春禮物」

甲辰龍年將至,澳府向合資格澳居民派「新春禮物」。澳府日前公布A區經屋售價:2019年申請的經屋售價(依據「舊經屋法」),以實用面積計,每平方米約35,600元(澳門元,下同);2021年及2023年申請的經屋售價(依據「新經屋法」),以建築面積計,每呎約2,430元。以2019年申請經屋為例,假設申請T2單位,以45平方米(實用面積計),售價約160萬(35,600元 * 45)。2013年出售的經屋,以氹仔日暉為例,一個T2單位的售價由約87萬5千至約110萬不等。10年後的今日,差不多面積的經屋單位(T2),售價只是上升50萬左右,澳府當然是向合資格澳居民派「新春禮物」。 T2單位售價160萬 是否購買須計算各種成本 2019年申請的經屋,十六年內不得轉讓(自使用准照發出日起計)。禁售期屆滿後,若業主轉讓單位,須向澳府支付「差價」,補貼比率為60%至70%之間。2021年及2023年(截止申請日期為2024年3月27日)申請的經屋,也有十六年的禁售期。禁售期屆滿後,業主只能以原價出售給澳府。十六年後,若房地產市道「超級火熱」,2019年申請的經屋,有機會有利潤(補差價後)。但2021年及2023年申請的經屋,則沒有「任何」盈利機會(此正是澳府的本意)。 2019年申請的經屋,如無意外,今年可入伙。既然售價已公布,「準買家」現在是時候計算清楚購買經屋的「所有」成本,並決定最終是否「入市」?理論上,2019年的申請者,根據「舊經屋法」,業主仍有機會有利潤(禁售期屆滿後轉讓單位,須補「差價」)。因此,在計算成本時,「準買家」可以十六年的使用期為基礎,以一個T2單位(45平方米-實用面積計),售價約160萬。十六年的使用期,每月的使用費約(160萬 / 16年 / 12個月)8,400元。十六年後,若房地產市道「超級火熱」,業主補差價後,轉讓單位後有機會錄得利潤[假設十六年後,45平方米單位的私人市場價-財政局估算的價值是500萬,若補貼比率為60%,代表業主出售單位獲得500萬後,須向澳府支付60%(500萬 * 0.6 = 300萬),業主實收200萬(500萬 – 300萬)。單位的購入價為160萬,十六年後取回200萬,代表利潤為40萬(200萬 – 160萬)]。等待十六年,可能的利潤只有40萬,回報是25%(40萬 / 160萬),值得嗎?另一重大因素是,十六年後,房地產市道是否一定「超級火熱」? 2021年及2023年的申請者,對她們來說就相對簡單。由於單位沒有「任何」升值空間-除非出現極差情況,如十六年後,澳門房地產市道「超級寒冬」,45平方米的私樓售價只是100萬。上述業主依法以原價[以一個T2單位(45平方米-實用面積計,建築面積約500呎),售價約120萬(2,430元 * 500)]出售給澳府,就會有利潤,利潤為20萬(120萬 – 100萬]。但等待十六年,回報只是約17%(20萬 / 120萬),值得嗎? 針對2021年及2023年的申請者,「準買家」計算成本時,不需用十六年,而是二十年,甚至二十五年的時間作為計算成本。若是二十年的使用期,每月使用費約(120萬 / 20年 / 12個月)5,000元。若是二十五年的使用期,每月約(120萬 / 25年 / 12個月)4,000元。即使現時房地產市道「淡靜」,不論是4,000元或5,000元,也不能租用一個全新的45平方米單位。 當然,若今年搬入A區,「準買家」須考慮交通,配套等各種問題。「準買家」要有心裡準備做「開荒牛」,一如第一批業主入住石排灣經屋及社屋時,面對「一樣」的情況。凡事有利有弊。經屋的售價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但也不能忽視其他各種客觀因素(如評估A區要成為一個成熟的社區,須時多久?「準買家」已做好搬入A區居住的各種準備工作?)雖然經屋不是私樓,但也是一個重大的投資,「準買家」須評估好本身的情況後,才決定是否「入市」? 梁立身

美國11月5日舉行大選 特朗普對拜登成「定局」

2024年是美國大選年。2024年11月5日,美國將舉行總統大選,全體眾議院議員選舉及參議院1/3議員選舉。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代表幾成定局(將是現任總統拜登和前任總統特朗普)。至1月28日,特朗普已勝出(沒有懸念的「競爭」)兩場共和黨初選,現時只有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海莉仍和特朗普競爭代表資格,但坊間普遍認為海莉只為本身爭取「政治力量/本錢」,為日後特朗普再入住白宮,及四年後的大選作準備。民主黨方面,若一對一面對特朗普,民調顯示沒有一位黨員的勝算機會較拜登「高」,拜登代表民主黨的資格只是時間問題。 四年前特朗普未能連任 拜登將「重演歷史」 由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開始,競選連任的總統都能取勝,直至2020年特朗普競選連任失敗。在任總統競選連任,因擁有龐大政府資源,對手要成功挑戰,難度極高。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特朗普的對手不只是拜登,「更有」新冠。四年後,全世界基本回復正常,拜登再次面對特朗普,本次選舉「沒有」新冠,拜登的勝算不會比特朗普高。 首先,拜登(1942年)今年將會步入82歲。若成功連任,他將成為美國歷史上年齡最高就任總統的當選者。拜登擔任總統3年多時間,給公眾的印象就是「太老」(他多次「不慎」跌倒),不少民主黨及共和黨人(包括民眾)都認為他不應(能)競選連任,擔心他的身體未能應付沉重的總統工作。特朗普生於1946年,他今年將步入78歲,但他在公眾的印象中完全沒有拜登的「包袱」。他不像一個快80歲的長者,而是像一個充滿活力,朝氣的「中年」。特朗普此點完全將拜登比下去。 第二,部份選民在2020年因為不喜歡特朗普的外交,內政等政策,認為特朗普的政策過於右傾(奉行「孤立主義」),她們投票支持拜登,希望拜登當選後會改變特朗普的政策,將美國外交,內政等政策轉為溫和路線(執行「國際主義」),令美國重新成為國際大家庭一份子(重要一員)。可惜的是,單單和中國「打交道」一事,拜登的路線和特朗普沒有分別,甚至比特朗普「更狠」。上述選民對拜登是失望的。 第三,俄烏戰爭和以哈戰事。特朗普任內最後一年要面對新冠,拜登任內最後一年則要面對俄烏戰爭和以哈戰事。俄羅斯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美累計已向烏支援數以百億(美元)的物資,金錢等。俄烏戰爭即將步入第3年,美民眾對支援烏的決心(能力?)已沒有兩年前那麼高。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以之後向哈作出反擊。初時,全球基本上都站在以「身旁」。但3個月過後,全球看到以沒差別攻擊加沙,將學校、醫院、診所、宗教場所、民居、工廠等所有在加沙的建築物都作為攻擊目標。全球(當然包括美選民)看在眼中,已有愈來愈多人不會(能)站在以「身旁」。拜登是烏及以的全力支持者,美選民對此當然另有意見。 第四,「搖擺州」的取向。2020年,拜登獲得306張選舉人票(須取得至少271張票才能當選)。現時民調顯示,佐治亞(16張)、亞利桑那(11張)、威斯康星(10張)都高機會投票給特朗普,上述三州在四年前是投票給拜登。扣除上述36票後,拜登和特朗普都有269票(以2020年為基礎)。而另外兩個「搖擺州」的民調,內華達(6張)及密芝根(15張),特朗普都領先拜登2%(上述兩州在四年前亦是投票給拜登)。 美選民在2020年沒有給予特朗普連任的機會。2024年,筆者相信美選民亦會再來一次,不會給拜登連任一次的機會。 梁立身

賴清德勝出台灣大選 國民黨前景不妙

1月13日,台灣舉行領導人選舉,民進黨的賴清德/蕭美琴組合勝出大選,獲得近560萬,得票率逾40%。賴打破執政黨八年任期的「定律」,民進黨將執政至2028年5月19日。大選前,大部份民調都顯示約60%台灣民眾希望「政黨輪替」,而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得票率合計也約60%,表示近60%投票的選民不喜歡民進黨,只是國民黨和民眾黨「各自為政」,在簡單多數勝出的制度下,民進黨贏得勝利。綜觀本次選舉,縱然國民黨成為新一屆立院第一大黨,國民黨的前路令人擔憂。民眾黨雖然得票「包尾」,但前景可能較國民黨及民進黨佳。民進黨若不改掉「長期執政黨」的問題,民進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國民黨」。 國民黨若不徹底改變自己,沒有前途可言 民眾黨若希望成為執政黨,須建立強大地方組織 2024年台灣大選結束,民進黨的得票(得票數及得票率)不及4年前,但她的「鐵票」較國民黨及民眾黨更多,因此,賴以40.05%的得票率成為台灣新一任領導人。以往沒有具實力(機會?)的第三政黨可供台灣選民選擇,選民只能從民進黨或國民黨選擇(或不投票),但本次的大選,選民可選擇民眾黨(柯文哲)。民眾黨沒有強大的地方組織支援,單靠柯及數位較為出名的民眾黨黨員(黃珊珊,黃國昌等),亦可取得近370萬票,得票率為26.46%,民眾黨(柯)絕對滿意今次選舉成績。四年後,民眾黨一定會再派人參加台灣大選。 綜觀本次選舉,三大黨(民進黨,國民黨及民眾黨)各有得失。筆者不說「得」,只集中說各黨面對的困境。民進黨可以再執政四年,最大功勞是其「鐵粉」。若不是「鐵粉」全出來投票,大選的結果是否如此,沒有人知道。經過多次選舉,民進黨的「基本盤」一直保持在40%,若對手不能取得愈48%或以上選票(假設一對一),民進黨勝出的機會仍是高。本次的選舉,證明不是「所有」年青選民都是民進黨的「鐵粉」。民眾黨的支持者(年青選民),佔民眾黨所有支持者中的比例十分高,民眾黨吸引年青選民的魅力高於民進黨。民進黨的「鐵粉」中,長者佔的比例其實不低(特別是在中部及南部),四年後,八年後,十二年後…仍有多少「鐵粉」可以出來投票?民進黨執政時間愈長,愈容易給權力「擺佈」,選民(特別是年青選民,中間/知識選民等)看在眼中,有何感想?民進黨若不認真改革自己(不能只看那些政策可令黨成為執政黨,而是專注推出那些政策可令台灣民眾幸福),她的前路不會順利。 國民黨由內地來台(1949年)後,一直執政至2000年。由2000年至2024年,民進黨執政十六年,國民黨執政八年(若不是陳水扁的貪腐問題,馬英九能否輕鬆勝出第一次大選,仍是未知之數。2012年的大選,馬只是比蔡英文多80萬票,才成功連任)。2000年後,民進黨執政的時間較國民黨更長。在一般人看來,加入民進黨,「出人頭地」的機會較加入國民黨高。這解釋多年來,不論是年青人或專業人士等,大多數寧願加入民進黨而不是其他政黨。反觀國民黨,部份問題是當個人利益和政黨利益有衝突時,很多時候個人利益高於政黨利益,對政黨發展絕對不是好事。另一困境是,國民黨的「鐵粉」數量較民進黨更少,長者佔「鐵粉」比例高,國民黨同樣面對「鐵粉」數量減少的趨勢(四年後,八年後,十二年後…),她比民進黨及民眾黨面對更大的困境。國民黨若不下定決心變成「本土」政黨,她是沒有辦法吸引年青人加入國民黨或吸引年青選民投國民黨一票。國民黨最終可能只能成為地方黨(只能在縣市執政)。 民眾黨的最大(唯一?)明星是柯,四年後,如無意外,他一定參加大選。民眾黨的策略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本次大選得票近370萬,得票率為26.46%),在下次大選中再推高至35%,並在2028年大選中成為第二大黨。本次大選,國民黨的得票近470萬,得票率為33.49%。若下次大選仍是三個政黨參選,民眾黨的目標就是得票率35%或以上,將國民黨「打下」去成為第三大黨。民眾黨的另一目標就是將此370萬票「轉化」為「地方票」,扎根地方(建立地方組織,鼓勵支持者成為組織一份子),將支持者「轉為」民眾黨的「鐵粉」,爭取在2026年「九合一」選舉中取得佳績,壯大民眾黨的政治實力,為2028年大選打下結實基礎。若沒有強大的地方組織配合,民眾黨要取得區域立委勝算十分困難。若未能勝出區域立委選舉,單靠不分區立委選舉成績,如何成為具實力的立院政黨或執政黨? 梁立身

視聽專區

精選文章